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个人-高校-社会等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转化问题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弱势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目前的个人条件。而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不好辨别真伪。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界定。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高校,个人-高校-社会等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转化问题。
关键词:个人,高校,社会,大学生,弱势群体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伴随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出现了社会弱势群体。朱鎔基总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这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承认我国存在弱势群体的客观现实,并力图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关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定义,陈成文在《社会弱者论》一书中指出,“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1] 此后,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成为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界定

市场经济的转型、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教育制度的转变等多重原因致使在大学校园中也逐渐分化出了一些特殊人群:由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概念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大学生弱势群体指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心理素质差或学习成绩差、生理缺陷等原因导致的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大学生群体。由此,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学习弱势群体;生理弱势群体。经济弱势在大学生弱势群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并且如果得不到很好解决的话,很容易形成心理弱势。

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主要指那些在校期间因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必要经济保障的高校贫困学生。发表论文,高校。发表论文,高校。因此,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在我国主要就是指当前的高校贫困生。据有关报道,截至2003年年底,当前高校中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5%-35%[2]。他们在大学校园的生存状况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在生活质量、发展机遇、心理承受能力、权利享有及维护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地位使这些大学生陷入内心自卑孤僻以及对社会充满敌视的状态,极易发生危害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些事件。

二、旧有资助体系的弊端

庞大的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不但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也给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还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的压力和挑战。2007年5月国务院专门就此下发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明确提出了“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政府还建立了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为主,社会资助、绿色通道、学业弹性选择等为辅的多种形式资助体系。自政策实施以来,基本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实践操作环节的问题——贫困生认定问题。学校认定的依据之一是《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其中前一张表由生源所在地乡镇民政部门盖章证明,后一张表由学生本人填写。实际上,不少地方出具的证明水分很大,而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不好辨别真伪,也没有时间和精力逐一进行确认。另外,国家的贫困补助各个高校往往按照专业、班级按比例下发,这样不免就会出现有的班级名额少而经济弱势大学生比较多或者有的班级名额多而经济弱势大学生比较少的情况。因此,准确确定贫困生,将有限的资金真正落实到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先决条件。

第二,资助政策实施后引发的微观领域问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脱贫问题。心理贫困主要是指大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所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的负性变化[3]。基于对河北大学160名本科在读大学生进行的“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的对比问卷的调查分析,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在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中随机抽取80名贫困生和80名非贫困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严重据相关数据显,56.6%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3.2%的贫困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另外,根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中的调查显示:经济上的贫困使他们的心理、精神也非常脆弱、敏感,很多贫困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现象。在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与资助工作中,为了保证公正公开性,通常会将评审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全体同学监督,这样的做法又深深刺伤了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有时候使他们感到无地自容。因此,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的心理教育等方面,使他们在经济、心理上得到双资助,物资、心理上双脱贫。

三、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成功转化

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弱势群体自身、高校和全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给这些特殊群体以必要的引导和救助,使其成功转化,为高校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保障。

(一)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实现自我转化

对于怎样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现今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都一直存在一个偏差:常常只是一味地从外在因素中寻求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忽视了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由此,笔者认为要引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试图完善政府救助的同时,加强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自我转化,以使贫困大学生在得到帮助时也增加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以便更好地面对困难、走出困境、面对生活。

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助人,帮助人摆脱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人们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生存、参与社会和发展几个方面。当他们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满足这些需要时,社会工作应该把它们纳入自己的工作领域。对于受助者,社会工作有解难、解困和促进人的发展等多项功能。发表论文,高校。[4]而传统的资助体系侧重于解难、解困,而忽视了促进人的发展这样的功能。帮助服务对象实现自身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社会工作尊重人,认为人是有潜能的,并把充分挖掘个人潜能、达致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当作自己的工作目标。发表论文,高校。因此,我们也要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经济相对弱势的地位是暂时的,通过自身的力量,增加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增强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提高个人与社会协调能力,从而实现自身弱势地位的转化。因此,经济弱势大学生应认识到自身是问题解决的内因,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的现状。

首先,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面对经济贫困,要勇于接受并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通过自己勤工俭学、半工半读的方法维持生活与学习,加快弱势状态的转化。大学生弱势群体只有正确客观地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现状,方能正确定位“理想的自我”,从而走上自我转化的正确途径。

其次,培养自强不息精神,提高自身抗挫能力。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与其他大学生相比身处逆境,经历着更多生活的挫折和挑战,因此,更加需要培养自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摘要培养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一息尚存,奋斗不息,不断追求,不断超越,学习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进取精神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

最后,合理规划人生,完成自我设计。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首先应满足其他各种各样的具体的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等。贫困大学生虽承受着经济的重压,但是基本的温饱、安全需求还是可以满足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和其他的大学生一样能够追求更高层面的自我实现。有了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与自强不息精神的保障,大学生弱势群体就应该进行自我设计了。自我设计是对行动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弱势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目前的个人条件,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的理想,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终身矢志不移。对于经济弱势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建立的目标不应着眼于与他人进行经济方面的攀比,而应将目标建立在知识的累积、技能的纯热、交往的拓展等方面。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高校救助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直接环境和主要环境。因此,营造良好的生存氛围,减缓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高校的重要责任。

1、建设一支具有社会工作知识背景的专业辅导员队伍

在当今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加强学生工作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缺乏却制约着当前学生工作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大都是一些教学人员或行政人员兼职,专业知识并不充分。在对弱势群体尤其是经济相对弱势的大学生的关怀救助上,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暂时困难的问题,更是一个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行为矫正和人格重塑的过程,其难度和重要性非一般工作所能比拟。

经济相对弱势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更脆弱、更敏感,自我封闭性比较强,敏感性程度高,很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形成危害性事件,比如类似马加爵这样的事件或者是带有仇富性质的危害校园事件等等。其实,目前高校对于这种情况也是非常重视,但是现实层面却存在这样的一个困境:高校辅导员最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是学生相对亲近的人,但是这些人缺少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处理技巧,以致工作的成效不明显,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具备一些相关知识背景和处理技巧,但是,经济弱势大学生又不愿与陌生人敞开心扉,不主动寻找心理咨询机构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例如,通过对河北大学学生的调查发现,其中有2/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的形同虚设,70%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效果不佳。所以,具有社会工作知识背景的专业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可以很好解决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这样一种困境,也能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一些问题。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辅导员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如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协助学生与学校、家庭及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切实关怀经济弱势群体和促成良性学校教育的目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高职院校某系学风建设调查报告
下一篇论文:个人主义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