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端正高职院校管理层的思想认识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常和有效运行的关键。
(二)高职院校自身结构性矛盾的影响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诸多与高等教育的要求不协调、不完善的地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其因素主要有:
1.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或者其它学校转制而来,还有很多是民营机制,因而缺乏专门的、权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小组,不能按照普通高等院校的要求正常设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一般的普通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无法享受特殊的“政治待遇”,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教学管理力度难以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或办学性质的转变而得到应有的提升或转变。
2.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技术性决定了很多学校“理工为主”的发展定势,有的学校既未设立人文社会或基础课院系,更遑论设立专门的“思相政治理论课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施依附、从属于其他专业课教学实施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存和发展失去了舞台和空间。
3.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与当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要求相比,不少教师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创新意识及思想解放程度不高,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热情不足,惯于照本宣科,既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研究,也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也是造成学生不愿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可否认,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理论素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落差。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专业课是“硬指标”,是“实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软指标”,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分,因此,听课不认真,人在课堂心不在焉,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就不足为怪了。同时,传统“政治”观念的消极作用以及现实政治生活领域负面现象的影响,淡化了大学生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对政治理论课的错觉。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抵触情绪,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政治教化”,是空洞的说教。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国有企业的改革、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扩大、农民工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没有完全解决的社会现象,既是师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教材上所没有的,我们在教学中虽有所涉及但无法全面顾及。
同时,现代信息网络化迅猛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干扰。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表明,85.98%的网民年龄在18~35岁之间,84.97%的网民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也成了网民的主体。互联网固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本身无可厚非,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某些方面,学生甚至比老师掌握的信息还多还快,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时,脑海里装满大量的网络信息,有些信息甚至与教学内容相悖,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观点产生疑虑。这就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更加复杂化,使教师控制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变得更加困难。
三、关于搞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培养能力,知行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所学思想政治理论的运用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
(一)建立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课教育属于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只是一门课程教育,而是一个思想阵地,因而要求各级领导、部门、单位给予有力配合,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思想上、经费上都要与其他教学科室同等看待,不能有所偏废。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具有良好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的关键,理论思想要进学生头脑,就首先要进教师头脑,这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自身修养,用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适当改变知识结构,以课程专业知识为核心、广泛涉猎各门具体专业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游刃有余地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避免泛泛空谈。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