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义是“使人心动”,引申为“动摇”于是,便在“感”的基础上加“手”以明确引伸义。
2、取/娶——取,《说文》:“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本义是“割取左耳”,引申为“娶妻”,后来在原字的基础上加“女”旁以明确这一引伸义而写作“娶”。
3、解/懈——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本义是“剖开动物的肢体。”引伸为“解开”又引伸为“松弛、懈怠”,后来便在“解”的基础上加“心”来表“松弛、懈怠”,以明确这一引伸义。
从字形上看,今字“撼”、“娶”、“懈”是在古字“感”、“取”、“解”的基础上加义符形成的。
4、食/蚀——食,《说文》:“食米也。”朱骏声注:“六谷之饭曰食。”本义是“粮食”。引申为动词,表示“吃”。由“吃”又引申为“日月亏损”,后来另造“蝕”(现简化为“蚀”)字表示“日月亏损”。《说文》无“蚀”字,说的这个子在汉代字书中还没有出现。《玉篇》:“蚀,日月蚀也。”在这个意义上,“食”是“蚀”的古字。先秦古籍中的“蚀”字是后人改写的。
从字形上看,今字“蚀”是通过另造一字形成的。
5、展/辗——展,《说文》:“展,转也。”徐 注笺:“《广雅》:‘展,舒也。’此乃展之本义,其训转者,由《周南》‘辗转’之文为说耳。”可知“展”本义为“舒展”,引申为“转”。(辗,《集韵》:“辗,《说文》:‘转也。’或从展。”于是便借用一个表“ 轹”的“辗”字表其中的“转”义。
6、视/示——视,《说文》:“瞻也。从见示。”示,《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甲古文字形为“ ”代表地,是本义,《说文》误。由此可知,视,本义为”“看”,引申为“给别人看”,后来为了明确这一引申义便假借表“地祇”的“示”来。
从字形上看,今字“辗”、“示”是通过借另外的字形成的。
(三)今字在古字假借义的基础上产生。在《诗经》异文中属于这类的古今字共有8组。
1、爾/邇——爾,《说文》:“爾,麗爾 ,犹靡丽也。”其本义为“靡丽”,假借用来表示“第二人称”、“近”等意义。后来,便在“爾”的基础上加“辶”用来表示“近”以明确之一假借义。
2、肩/ —— ,《说文》:“ , 也,丛肉象形。肩,俗 从户。”本义是“肩膀”,假借用来表示“小猪”。后来,便在“肩”的基础上加“ ”用来表示“小猪”这一假。
3、辟/僻——辟,《说文》:“法也。”本义是“法律,法度”,假借用来表示“偏僻,邪僻”。后来,为了明确这一假借义,表“偏僻,邪僻”的“辟”写作“僻”。
4、辟/譬——同上,“打比方”这一意义是“辟”的假借义,后来便在“辟”的基础上加“言”来表示。
从字形上看,今字“邇”、“ ”、“僻”、“譬”是在本字“爾”、“肩”、“辟”的基础上加义符形成的。
5、说/悦——说,《说文》:“说释也。”本义是“说明,解释”,假借用来表示“说明,喜欢”。后来,改换“说”的义符另造“悦”字表示“高兴,喜欢”,以明确假借义。
从字形上看,今字“悦”是通过改变古字义符形成的。
6、肎/肯——肎,《说文》:“骨间肉肎肎著也。从骨从肉省。”本义是“骨间肉”,假借用来表示“可,可以”。后来,改变“肎”字笔画用来表示“可,可以”之一假借义。
从字形上看,今字“肯”是通过古字略加改造形成的。
7、女/汝——女,《说文》:“妇人也。”本义是“妇女”,假借用来作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就借用“汝水”的“汝”作第二人称代词。在作第二人称这一用法上,“女”和“汝”构成了古今字关系。
从字形上看,今字“汝”是通过假借另外一个字形成的。
8、它/他——它,《说文》:“虫也,象冤曲垂尾形。或从虫。”本义是“蛇”,假借用来作第三人称代词。后来,在“它”的基础上加“人”来表示这一引申义,他是 的俗字,是声符“它”为“也”取代而产生的。
从字形上看不出“它”与“他”有造字相承的关系,今字“他”是先在古字的基础上加义符形成新字,然后又改变这一新字的声符而产生的。
四、《诗经》异文中古今字的形音义特征
(一) 字形
今字大多是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义符产生的,在上述17组古今字中有9组属于这种情况,它们是:“感/撼”、“爾/邇”、“肩/ ”、“取/娶”、“辟/僻”、“辟/譬”、“皇/煌”、“解/懈”、“介/界”。另外,“展/辗”、“何/荷”、“视/示”、“女/汝”这四组中今字是通过借另外一个字产生的。其他的,“说/悦”中今字“悦”是通过改变古字义符产生的;“肎/肯”中今字“肯”是通过对古字略加改造产生的;“食/蚀”中今字“蚀”是通过另造一字产生的;“它/他”中今字“他”是通过在古字的基础上加形符而后又改变声符产生的。
(二) 字义
今字主要通过引申和假借两种方式产生,其中因假借而形成的有10组,例如,“何/荷”、“皇/煌”这两组中今字“荷”、“煌”的产生是由于假借义成了常用义,因而为本义造字以区别于其他意义。又如,“说/悦”、“女/汝”。今字“悦”、“汝”等今字的产生是由于词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假借义,因而为其假借义造字以区别于其他意义,类似的情况还有“肎/肯”、“爾/邇”、“肩/ ”、“辟/僻”、“辟/譬”、“它/他”。这些因假借而形成的今字将原有的一批标音字改为了表义字,如“说/悦”。“说”字在表示“喜悦”这一意义上只是纯粹的音节符号,其字形所表示的意义与所记的词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后来改换类别性形符“ ”以区别于“说”,使“依声托事”的假借字能以形别义的形声字,体现了汉字的表意化趋势。
因引申而形成的今字有7组,如“感/撼”、“取/娶”等,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已经提到,在此不作赘述。
(三) 字音
在上述17组异文中,有7组今字的读音同古音相比发生了改变,它们是“说/悦”、“感/撼”、“辟/僻”、“辟/譬”、“女/汝”、“解/懈”和“何/荷”。但是,今字与古字在读音上仍然是相近的,如,“何”,阳平字,为其假借义造“荷”字后读为去声,它们是采取破读的方法辨义的,差别只是声调的不同。又如,“说”,《广韵》:“失 切。”“悦”,《广韵》:“弋雪切。”两者都是入声薛韵,上古同为月部,可见两字的读音虽有不同,但仍是相近的。
五、《鲁》、《齐》、《韩》、《毛》四家诗用字特点
《四家诗》异文中古今字的数量非常少,491例中仅有18例为古今字。这是因为古今字是一个历时的概念,现有古字,后分化出今字,而且今字产生以后,它所分担的意义一般就不用古字了,因此,一般来讲古今字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我们所采用的比较文献则基本上是汉代出现的,它们基本上属于同一个时期,是共时的东西,所以,就不可能有大量历时的古今字存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