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释“俾持”----兼论“夾”、“img1”、“朿”的关系-论文网

时间:2014-01-22  作者:冷月
”的字字形相混是因为有语音上的联系,那么从“朿”与从“夾”的字字形字形相同就完全是讹变了。如“筴”有两音,与此相对,意义也分为两组,筴,古协切,入声,帖韵,见纽,上古音葉部。意思是箸类,即后代的筷子,同“梜”。筴测革切,入声,麦韵,穿三纽,上古音锡部。同“策”。这两个音相隔很远,意义上也没联系,而且筴又不是“策”的通假字。那么,“夾”与“朿”又是什么关系呢?

三、“夾”与“朿”的关系

先说筴,《说文解字》无“筴”有“梜”,曰:“检柙也”,就是护書的夾板。此外,《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陆德明《经典释文》于此曰:“梜,《字林》作筴,云:箸也。”就是说,在后一个意义上,“筴”与“梜”是异体字。顺便说一下,“梜”的这两个义项关系很密切,都是夾住东西的意思,与上面讲的“夾”与“”都是一个意义系统。

再说筴,它是“策”的别字。陆明君说:“文字书写中的变异是随意性较强又带有书写者个性特点的,因此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别字,而形形色色的别字都要在流通使用过程中接受检验,进行自然的淘汰。大多数变异的别字都没有生命力,成为了过眼云烟。而有些变异即合理又省便的别字,便会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逐渐在交流使用中渗透到社会群体中。汉代隶书中的好多变异字,在当时的使用中不是那么普及,至魏晋南北朝才约定俗成为一种固定的式样,广泛流行于世,成为日常使用中的通行写法。这类变异字主要集中体现在一些常见偏旁与构件的讹变与改写上。”他指出:“构件‘朿’亦讹为‘夾’、‘夹’,‘刺史’之‘刺’别作‘’(《魏上尊号奏铭》)、‘刾’(《萧正表墓志》),字例甚多,不烦举。而‘策’亦同例,写作‘’,北魏《弔比干文》‘飛廉而前驱兮,使烛龙以辉澄’。”桂馥于“策”下曰:“《颜氏家训·书證篇》:‘简策字竹下施朿,末代隶书,似杞宋之宋。’亦有竹下遂为夾者,犹如刺史之旁应为朿,今亦作夾。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筴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就是说“夾”与“朿”本来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字形变异‘朿’讹为‘夾’、‘夹’,筴才成了“策”的别字。那么,这种讹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

陆明君指出:“‘朿’讹为‘来’‘夾’等,皆源于汉隶。”此说非确诂,当有更早来源。徐在国于《隶定古文疏证》指出“棗”字古文作“”时指出:“棗字酸枣戈作(《集成》17·10922,吴振武释),宜乘戈作(《金》499页),汉印作(《汉徴》7·8下)”这些字形中的“朿”都变为类似“來”。刘钊指出:“古玺有下揭一字:(5569),字与秦汉时‘脊’字形体相同,如古玺此字确为‘脊’字,则说明在战国时朿字即可以变形成形。”

四、字形讹混与同形词

现代汉语简化字中,凡是带“夾”、“”构件的,几乎都简化为‘夹’,这是合理的。且不说以“狭”为“隘也”一义的字形决不会与作为地名的“陕”相混,就是还以“陕”为“隘也”一义的字形也决不会与作为地名的“陕”相混,因为它们的音、义都不同。正如现代很多字典、辞书把“筴”分为“筴”、“筴”一样,只要分成“陕”、“陕”就行了。同样,“筴”也应该简化为“”,既与汉字简化规律相合,又不会引起混乱,相反,不简化倒显得不伦不类,也没有必要。

字形讹混的结果,要么保留其中的一个字形,其余的字形向它靠拢;要么这几个字形都被另一个字形替代。但这种靠拢与替代总会在音或义上留下痕迹,我们便能由此探知其来龙去脉。这是因为文字的形、音、义是紧密相连的,而文字一定要有区别作用,这样,只要三者之中任何一点或两点有区别就够了。

同形词中有一部分就是这种讹混产生的,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我们就要理清其历史线索,以便找到汉字简化的规律,更好地为推广规范字服务。

五、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一)、“俾持”就是“夾持”,“俾”通“比”。

(二)、“夾”与“”本来只是读音相近而已,由于讹变,后者才成为《说文解字》中现在的形体,后世从“夾”与从“”的字字形才相混。

(三)、“夾”与“朿”本来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字形变异“朿”讹为“夾”、“夹”,筴才成了“策”的别字。

(四)、“筴”应该简化为“”,既与汉字简化规律相合,又不会引起混乱。

内容注释:

①这与“,并持也”(《说文·手部》)是不同的,后者是指同时拿两件东西,与兼略同。(见段注)

②这几个“义位变体”的用例都比较早。1、从左右相持或相对。《仪礼·既夕礼》:“北面交轡,圉人夾牽之。”《墨子·杂守》:“守大門者二人,夾門而立。”2、从两个相对的方面施加作用。亦指置于胳膊底下或手指等中间。《左传·定公八年》:“林楚御桓子,虞人以鈹、盾夾之。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析汉语道歉语_道歉功能-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提高作文讲评课的课堂效益-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