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天下为公、选贤于能不以为异,况于戚属岂有疑间猜忌之心哉!末世隆怨薄恩趋利弃义,有国家者恐公族之轧已至纲罗诛杀无以芘具本根,而社稷倾覆如六朝者众矣。……
由卫侯出奔及归国“名”与“不名”的书法谈起,提出了在“隆怨薄恩趋利弃义”的乱世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应坚持的指导思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在胡安国看来,若人人(尤其是当权者)能做到“天下为公”,则邦国安宁、天下太平。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有一统思想的指导,胡《传》以“天下为公”疏解《春秋》,彰显了着眼于天下、恢复一统局面的理论思考。该种解经手法可能有违《春秋》本旨,但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五、彰显理学色彩
必须强调的是,胡《传》成书于理学兴起的背景下,对《春秋》的解读具有明显的理学色彩。胡安国与二程有学术上的承继关系,程颐著有《春秋传》一卷传世,胡《传》直接引用程颐语达26处之多,且程子“天理”观已成为胡《传》解经的理论导引和重要的价值评价标准。如《春秋》桓公元年“公及郑伯盟于越”,胡《传》解释道:
弑逆之人,凡民罔弗憝,即孟子所谓不待教命,人得而诛之者也。而郑与之盟以定其位,是肆人欲灭天理,变中国为夷狄,化人类为禽兽。圣人所为惧,《春秋》所以作。无俟于贬绝,而恶自见也。由于鲁桓公是通过篡弒的手段成为国君的,有违纲常名教,因此胡安国采用“天理”与“人欲”的对比论证对鲁桓公持激烈的否定态度。胡安国以理学解经的理路虽不是首倡,但对后世《春秋》学的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传文中类似的论述还很多,
综上所述,本文仅就胡《传》比较突出的义理特色和写作手法加以阐述,不及其他。当然,就写作手法而言,胡《传》仍有很多可供挖掘之处。
参考文献
1 春秋胡氏传》,摛藻堂(影印)四库全书荟要本,第36册,第3—4页。以下只注页数。
2 明)徐浦:《春秋四传私考》姜宝序,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35册—第1页。
3 朱子语类》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86年,第2157页。
4 明)俞如言:《春秋四传纠正·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4册—第387页。
5 春秋胡氏传》,第86页。
6 清)苏輿:《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1992年,第95页。
7 宋)吕本中:《紫微杂说》,见《全宋笔记》第三编之六,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64页。
8 参见《春秋胡氏传》僖公十八年狄救齐,第103页。
9 参见《春秋胡氏转》僖公五年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止,第93页。
10 参见《春秋胡氏传》庄公二十年春王二月,第74页。
11 分别参见《春秋胡氏传》,第171页,第168页。
13 熊十力:《论六经·中国历史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页。
14 春秋胡氏传》,第114页。
15 春秋胡氏转》,第41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