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论文

试论《春秋胡氏传》之释经手法_胡安国-论文网

时间:2013-10-19  作者:张中原
从写作口吻看,胡《传》更像是上书劄子,当然胡安国是奉旨而作《春秋传》,他的读者首先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因此说胡《传》凸显“策论”色彩也不足为奇了。

三、努力探寻圣人之旨

胡《传》重《春秋》义例、笔法分析,着力发掘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努力探求圣人之旨。《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胡《传》为求义理于语言文字之外,使出浑身解数极尽推演之能事。其解经轻事件叙述重深层评论,尤为重

视对《春秋》义例、笔法的分析。孔子修《春秋》,别嫌疑,明是非,寓褒贬,自成一家之言。所谓义例、笔法,即《春秋》记事的一般规则。在历代《春秋》

学家不断阐释的基础上,《春秋》笔法的经学地位逐步得以确立。书写之辞、辞序以及书与不书均包含着褒贬判断;《春秋》书法有常例和变例之分,事同辞同称正例,事同辞异称为变例。胡安国说:“正例非圣人莫能立,变例非圣人莫能裁。正例天地之常经,变例古今之通谊。唯穷理精义,于例中见法,例外通类者,斯得之也。”胡《传》认为不论何种书写方式均含一定的意义。董仲舒所谓“文成数万,其旨数千”,“旨”即经文之中所含的“义”。《春秋》微言大义的发掘主要通过对《春秋》书法的分析体现出来。宋人吕本中对《春秋》书法作过研究,他说:“古人褒贬取舍,考其用心,而不记其行事。其心是也,其事非也,君子不以为非。其心非也,其事是也,君子不以为是。”吕氏认为《春秋》寓褒贬善恶的主要评价标准在于行事的主观动机是否符合纲常名教,而非行事的客观结果。胡安国是赞同这一标准的,他本人对《春秋》笔法的分析也遵循了这一原则。

胡《传》认为《春秋》有一字褒贬之例,不同的书写方式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例如对“人”的称谓:称“名”、称“字”、称“爵”、称“人”是有讲究的,体现了对人与事的不同的态度以及事之缓急罪之轻重。在胡安国看来,称谓是极严肃的事情,不同的称谓适合于不同的情势和语境,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判断。换句话说,也就是善恶是非美丑决断于称人称爵。从《春秋》“闵公元年,季子来归”经文的解释来看,胡安国还认为从称谓上还可看出《春秋》有“隐恶扬善”以及“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隐晦之义。胡安国还重视对关键字的解读,比如对“救”字的解释,他认为,“救者善,伐者恶矣;凡书救者,未有不善之也”,并对狄救齐的行为大加赞许。为此,胡《还进一步分析了诸如“特盟”、“参盟”、“同盟”等“盟”的不同种类,并指出“盟”之中“必有大美恶

焉”,要么“美之大”,要么“恶之大”。辞序不同则体现了尊卑善恶褒贬之差异。胡安国认为《春秋》记人记事遵循以下原则:大国在前,小国在后;重者在

前,轻者在后;尊者在前,贱者在后,辞序的布局不同在于明道义。另外,《春秋》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对同一类事情书“时”书“月”同样有深意。胡《传》对《春秋》书法的解读非常详尽,不一一累述。总之,胡安国用心阐释《春秋》书法,无非是从中挖掘顺应现实政治需要的义旨,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当然,这些义旨并非都具有新意,其中也充斥着不少陈词滥调的说教。

四、以礼制解《春秋》

封建之世,不能无君,所以治礼以辨上下、别贵贱而成其序。胡安国十分重视礼制在维系统治秩序中的作用,他说:“礼仪,天下之大防也,其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胡《传》以礼制解《春秋》主要集中在君臣、父子、夫妇的既定范围之内,即以“三纲”阐释《春秋》经文。胡安国对于诸侯每岁侵伐不修朝觐之礼,叹曰:“公如京师又不能成朝礼,不敬莫大焉。君臣,人道之大伦,……其义得行,则臣必敬于君,子必敬于父,天理必存,人欲必消,

大伦必正。”又《春秋》“成公九年,春王正月,杞伯来逆叔姬之丧以归”。杞叔姬四书于册,胡《传》就为何四书于册大作文章:

凡笔于经者,皆经邦大训也。杞叔姬一女子尔,而四书于册,何也?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故《春秋》慎男女之配重大昏之礼以是为人伦之本也,事有大于此者乎?男而贤也得淑女以为配,则自家刑国可以移风俗;女而贤也得君子以为归,则承宗庙奉祭祀能化天下。以妇道岂曰小补之哉?

胡《传》由“叔姬丧”引申出男女、夫妇、父子之大伦,由小见大推出妇道能够“移风俗”、“化天下”的经邦大训,并强调了伦理建构有利于社会风俗的好转、统治秩序的稳定。类似阐释还见于庄公二十三年、庄公二十五年、文公二年、成公五年等多处。胡《传》还首创以“天下为公”释《春秋》。“天下为公”出于《礼记·礼运》,晚清康有为《大同书》多谈《春秋》“三世说”及“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并自矜首创此说。熊十力先生论及此,曾说:“康有为以《春秋》

三世义融摄《礼运》,自矜创说,其实胡文定在宋世首创此说,而东莱(吕祖谦)

一派盛斥之,早为学术史上一大公案,康氏何创之有乎?”从方法论上讲,胡安国以“天下为公”解读《春秋》是释经手法上的创新,为传统的释经手法引入了活水。《春秋》“僖公三十年卫侯郑归于卫”,胡《传》释为:

卫侯出奔于楚则不名,见执于晋则不名,今既归国复有其土地矣,何以反名之乎?不名者,责晋文公之以小怨妨大德;名之者,罪卫侯郑之以忮害戕本支。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人物心理转变靠“诱因”点燃_语文教学论文
下一篇论文:诗意的沉重——浅谈语文课程标准的人文性_感染力-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语文教学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语文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