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题目的新颖和陈旧。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思维叫求异思维,吉尔福特对求异思维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 从同来源中产生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按照这个定义, 我认为, 求异思维要求作者在审题、立意构思的整个思维过程中, 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 得出不同一般的结论。求异思维是高中学生随着知识、信息的增多,思维方式的变化,渐露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不再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而往往有独到见解,上下求索,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可喜现象。如果一道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多项思维、多种认识角度,能让他们在作文中更愿意写出与他人不一样的、具有创造性的作品。那么无疑是好题目。
比如:请以“钥匙打不开门”为开头写一篇文章,可以展开联想想象,也可以谈谈你的生活感悟。首先它的形式很新颖,突破了常规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等的老路,而是给了作文的开头。另外,这个开头又象悬疑小说,很另类,在这个作文题面前,大多学生都愿意尝试。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能调动他们的主观意愿。在实际教学中,拿到这个作文题,学生都会认真思考,很少有抱怨连天。而实际写出来的作品也五花八门,学生充分想象,思维方向多样,好作文很多。
(四)作文教学形式多样化。有些学生不喜欢作文就是因为怕写,什么题目都怕。那么我们可以改变教学形式杂志网,在多样化的语文学习中完成作文教学。改变传统的,分析完上一篇作文,就布置下一篇作文的形式。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过这些方式。
首先,作文的形式是多样的,有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等等。这些命题方式各有千秋, 全命题的优点是有利于任务型写作的思维严密性训练, 不利于自由表达;自由命题的优劣与全命题相反,;而半命题作文的优点介于二者之间, 被目前作文教学命题中广泛采用。自由命题中主要有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指向性更强一些,由于有提示语,比较容易上手;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犯断章取义的毛病,不容易把握。这些作文教学的命题过程要兼而用之, 不可搞单打一, 影响学生习作的应对能力。
其次,作文教学可以和不同的文体教学结合起来,训练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比如,讲授《春江花月夜》、《苏幕遮》(范仲淹)的时候,诗歌情景交融,画面感强,学生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境,是诗歌学习的好方法。课后形成文字稿。这个形式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也培养景物写作能力。而描写的技巧、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表述方式,在这个练习中都能体现。学生只把它当作作业来做,不会当成作文来做。减少了对作文的感觉,提高了写作兴趣。
再比如:教授《史记》或者《传记选读》的时候,学生会对传记这个文体有深入的了解,产生兴趣,那么我们就要求抓住一个人物最主要的某个特点,选择适当的材料,为他作传,这个题目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主题明确、选材得当。也可以写人物评论,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
另外,作文也可以和学生的活动、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比如:高二上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家乡城市景观的调查与建议”的活动,通过研究,学生都形成了长篇的文字稿,对家乡的城市景观进行了评价和建议。高一下学期,开展了演讲比赛,“我奋斗,我进步,我成功”,谈谈,自我突破的感悟和体会,因为是演讲比赛,学生不觉得在写作文,而其中情感真挚的优秀作文比比皆是。
总之,学生主体在写作教学中,是不可忽略的主体,在命题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任何教学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引发学生内驱力的基础上。我认为,任何强制的学习要求,效果都是不好的,只有愿意去做,才能做好。
三、作文考核命题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作文考核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综合考量,它涉及的是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思维辩证性、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它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我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普遍认为考试作文难于平时作文。其实这很大时心理因素造成的。也许相同的作文题杂志网,如果是考试,学生考虑得多,紧张的考试氛围让他在心理上就有了一定的压力,不管难度是多少,认真对待的态度也让学生自然而然把简单的题目想得很难。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我们在考核命题时,应尽量降低审题的难度,“审题零难度”[iii],这种说法只是要降低难度,而非无难度。降低难度的同时自然也放低了进入写作情境的难度。上高考考场的机会每个人几乎只有一次,很多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怯场,让语文考试成为无惊无险的考试,也保护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益于下场考试的进行。吓退考生的结果只能是使有才能的人被埋没,无才的却成了没有潜力的栋梁。
二、作文命题内容和情感的公平性
考核作文题所涉及到的内容和情感要求,对每一个考生应该都是公平的。全国统一命题时,这个问题十分突出,高考涉及的地区跨度很大、覆盖面很广,理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情况。江苏省自主命题之后,这方面的矛盾缓和了一些。但同一个省内的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甚至汉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仍有一定差别。命题者不能不给予高度关注。否则有失公允。
例如:某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试题是“要求考生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谈谈流行文化对考生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考生来说,这个内容似乎是他们熟悉的。然而我又要说,是不是其它地区也能用这个题目?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今年江苏省的高考题是《品味时尚》这个高考题对于来自农村及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考生就是很不公平的,试问整天在校园里三点一线的学生,一心想读圣贤书的学生,哪有什么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时尚?出题者是个十足的城市人。这样的作文题势必会让考生一头雾水。
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不可能立刻改变的,从老师到家长,到学生,没有不为高考转的。那么,怎么来把作文训练和作文考核结合起来,就是很重要的,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事情是我们必须做的。而作文命题的问题就凸现了出来。把作文命题和学生主体结合起来,把作文考核和作文训练区别开来。
参考文献:
①《高考作文命题的几个原则》程良焱《教学大参考》2005年11月
②《我谈高考作文命题的一般原则、规律及特点》汪成秀《青海教育》1999年7-8
③《新时期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命题原则初探》刘佳杰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
④《作文命题的演变与实质》王大绩《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第10期
⑤《作文命题艺术谈》张掖市龙渠中学侯兴龙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