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人本主义教育观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_杂志网

时间:2012-09-13  作者:孙作顶

论文导读::坚持以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人本主义教育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它面对的主体对象是正在迅速成长发展中的大学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及特点,要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应注重思想教育的实践活动性,坚持以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工作,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要求,其目的就是能够使学生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工作具体内容。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特点

人本主义(Humanism)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始兴于美国的现代西方重要的教育理论流派。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卞义教育倡导者坚持: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主体性与潜能的发挥;在“真实的情景中学”,学习的本质是有意义的学习;注重“师生关系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强调人际关系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强调知情意三者的统一;教师的角色是“激励者”和“促进者”;倡导“学会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罗杰斯指出,“只有在基本教育方向上来一个巨人的变革才能满足今天文化的需要”。[1]他强调杂志网,在现代社会中受过教育的人应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适应和如何变化的人”。[2]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知识不是永恒的,唯有能不断接受新知识以促进自身发展的人,才是教育应该发展的“功能充分发挥的人”。

(一)教育教学目标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为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将学生培养成为变化开放、灵活适应的人,并且能学会怎样学习和能够完成自我实现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关键。

(二)以“受教育者”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观点,因为这是使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唯一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人格、经验等,每个学生都具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要相信学习者能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教育的真谛不但是使新生一代适应当前的环境,还要养成他们继续不停适应那向着未来而迅速发展的广大世界和日新月异的民主社会。” [3]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或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助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中心,这样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的氛围中更富创造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应建立价值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注重道德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罗杰斯认为,当代世界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人类能否适应这种迅速变化的世界、解决这些矛盾、克服各种危机,决定性因素之一就在于能否教育好新一代。为此,他明确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成长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又具有独特个性和充分发展的人。这个教育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被称为“完人”,内容包括知识教育、认识能力教育和情感意志的发展。因此,学习过程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是要重视对学生价值、态度、情感等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实行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在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倡导“从做中学”,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在罗杰斯看来,学生天生就有渴望发现、认识、渴望解决问题的本能动机,为此他极力提倡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即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际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并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且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是传媒手段等的突飞猛进,早已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高墙夷为平地杂志网,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罗杰斯“从做中学”的学习方法,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鼓励学生自由探索。

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扰

(一)“人”的主体性理念的缺失

中国传统的德育教育是一种权威型的范式,即是由权威来制定什么是善的,由其规定人们的行为法则和规范。在全社会居支配地位的道德规范大都是从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出发而制定的,社会不允许人们对既定的、通行的道德观念、规范进行怀疑,要求人们对一切经权威认可的东西不加怀疑地完全接受。正如封建社会儒家伦理所言: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这种奴化教育使人丧失个体的主体性,个体只能被动接受约定俗成的原则规范,只知道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人”的主体性理念的缺失也体现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否认或忽视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忽视学生的权益,很少从人本角度切入思想政治工作

(二)物化思政教育,目的带有功利性

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对于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经在观念上有了某种预期的结果或理想的形象。当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国情下,物质利益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于是现实生活中,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出现了以利益原则作为标准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出现了被物化的倾向,出现了功利主义的肤浅的价值追求。很多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当作是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过是在政治上、道德上纠正学生的偏差,只要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出意外便是成功的。还有一些教育工作者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当作是他们晋级的筹码,而并非“以学生为本”,忽视了学生的个体价值。

(三)片面强调教育的知识性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多年,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当下中国教育体制实情的制约,素质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现今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掌握而非能力的培养。德育教育本是人的教育,传授者与接受者应是一种情感互动的关系,但当前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单方面地将德育知识以一种压倒式的方式强加给受教育者,大学生只能被动地认同和服从这些“真理”性的知识,至于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的理解少之又少。且知识内容陈旧,很多已经脱离了时代的要求。再者,受物化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者把知识的掌握作为大学生们将来就业的资本,知识越多越能在就业市场上买一个好价钱杂志网,因而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报酬。这样的德育教育只会造就知识主体和认识主体,受教育者失去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三、人本主义教育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一)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主体价值

从人本主义教育的特点来看,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不应高高在上,搞学生工作的老师也不例外,所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起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信念。“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消费,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者。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观念转变的鲜明特点之一”。[4]大学生心智虽然还不成熟,但他们已具有基本的是非辨识能力,已形成自己初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对辅导员的工作或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对于任何强加的行为是不会予以执行甚至反抗。在工作中,辅导员要秉持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在管理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想法和行动,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并且鼓励学生亲自去实践与发现,接纳和满足学生独特的个性行为。如人本主义教育观所言,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相信学生能自己教育和发展自己,因为个体的成长是自我实现的前提。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不在于督促学生学习和笃行外在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而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直面和解决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价值冲突、道德问题中提高道德认知力、感受力、判断力和行为力。尤其在纷繁复杂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教师与其教学生什么是对的、错的,不如设法提高学生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学会运用理智做出判断。具体而言:第一,确立学生的道德主体观念。这就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充当活动的协调者、引导者,并把教育对象看作道德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开展平等的对话、协商和交流,共同参与道德活动,践行道德规范,指导学生自己进行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并使其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第二,设置价值内化的德育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来教育、引导、感染和激励学生,多渠道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明辨是非杂志网,而后自觉见之于行。第三,坚持适度灌输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原则。既要进行理论灌输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将两者结合,取长补短,组织学生自主进行道德推理、判断、评价,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理性化程度,发展他们自觉的选择意识,锻炼他们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全面育人

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应用于教育时,我们可以用最通俗和简单的两句话来诠释:把人当“人”看,把人培养成“人”。大学生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的学习,内在价值的提升和实现也是他们渴望的。大学德育应重视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追求,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课堂到宿舍、社团,乃至家庭和社会,让大学生在各种生活环境里都能有所收获,在实践中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我们的社会大家庭。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罗杰斯人本主义的观点与我国一直所提倡的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人”是各项之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学生事务管理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作为根本目的。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公平对话,真诚交流,为学生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指引方向,最终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Carl Rogers.引自:F. Milhollan & B.F. Forisha,From Skinner to Rogers: Contrasting Approaches toEducation[M].Lincoln,NB: Professional Educator Publications, Inc 1972.
[2]Carl Rogers,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M].Columbus,OH: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Company,1983.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丁立波,彭亚宁.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J].兰州学刊,2006,(7).
[5]周济.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3.
[6]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
[7]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产业经济学视野下的农村文化建设_意义
下一篇论文:从希拉里看美国妇女政治地位的变迁_]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