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导航设计
导航是精品课程的骨架,如何设计导航也是课程开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归纳了课程导航的使用情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课程的导航跳转关系过于复杂,不利于使用者自学和共享资源,容易出现迷航的情况;二是部分课程在网页的链接上发生错误,学习者无法快速定位至需要的课程内容,影响了学习效率;三是导航各页面知识点无法打开,致使学习被迫中断,无法继续。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精品课程在这方面做得不错,同时也有7%的课程出现容易迷航,5%的导航融入连接错误,9%导航内容无法打开。
(三)结论与建议
经由此番调查,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模块建设,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学科和院校分布看,国家精品课程在学科建设上趋于多样和全面;在院校分布上,精品课程在重点大学发展得较好,这与其拥有软硬件上的优势分不开,部分高职高专在艺术以及信息科学领域建设得不错,我们应加大一般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力度,以保证院校间的均衡发展。
(2)从在线使用情况看,许多学校评上精品课程后就此搁浅不再继续;可用的课程中,分别在录像、互动、导航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问题,建设者应在课程后续维护中加大力度,保证课程的有效运行及更新。
(3)从教学内容管理看,大多数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管理上能体现计划性、扩展性、模块化组织以及教学活动的有序性,部分课程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说明上还欠缺。
(4)从资源建设看,教案、课件、教学录像和参考资源成为课程的主干,其他教学资源呈多样化的态势,部分课程提供网络课程、案例展示、图片、动画等教学资源,课程特点的不同偏好也不一样,教学资源该如何组合才能最有效的促进学习者学习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5)从学习评价看,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大都集中于总结性评价,其中包括各类试题(库)、考试系统以及自测平台,而有关学习过程性评价还有待发展。
(6)从在线学习服务看,课程在互动交流模块上的建设还不是很均衡模块建设,大部分的课程拥有自己的交流板块,当下盛行的blog也开始受到建设者的青睐。
针对当前状况,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加强一般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促进精品课程为地方院校服务。在统计中发现一般院校的课程建设仍比较落后,但在这些院校中有许多课程建设有独到之处,应充分考虑地方院校课程建设的定位和特点,国家应对一般院校予以一定支持,学校也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特色课程的建设。
(2)促进精品课程学科的均衡发展,服务建设目标。在统计中发现理工医学科与文史哲经济管理等学科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学科分布不均与评价指标体系和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密切相关的。理工医学科的课程在实验、实践、网络教学环境等方面明显占优势,而文史哲经济管理等学科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理念和思辨,偏重于理论教学,其实践教学形式也和理工医学科有很大区别论文发表。解决办法是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相关指标按照学科进行界定。
(3)建立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内容呈现及结构的基本标准,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可用性。课程资源环境应 “有效、真实”,在开发过程应注意以下几点:课程结构模块化,界面设计简洁、明了,便于使用者浏览和操作,提供动态的有效链接等;充足的、丰富的学习与交流资源,重视知识点与实际的联结关系,为各种教学形式提供强大资源支持,创建一个真实的有效的学习情景,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求知激情。
(4)注重后期评价和反馈模块建设,保证共享资源的优质性。精品课程的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的精品课程建设者只完成了申报精品课程时要求完成的任务,后续的应用、更新等方面都不能及时跟进。一是建立起全国精品课程网站与各精品课程网站之间的互动、监控、预警机制,不仅要保证各精品课程网站正常运行,而且要及时反映、监控各个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情况,从而保障资源的可获取性;二是建立淘汰机制,允许退出,替换,鼓励更新。由教育部和学校共同分担维护建设费用。可以考虑规定一个评选周期,重新评估,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评价因素,不合格者即被淘汰。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开展八年以来,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正日益受到教育技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对其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在理念传播方面,还是在内容、机制建设方面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开放共享理念的普及和开放共享机制的健全,国家精品课程将会为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志娟,吴少杰.浅谈网络课程及其交互方式[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5): 681-682.
[2]王龙.创新推广理论视角下的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J].中国远程教育, 2008,(1):20-24.
[3]丁兴富(2005a).中国原创教育: 转型期的考验[J].中国原创教育(咨询).2005(01)
[4]霍洪田.关于高校精品课程资源设计与开发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8):14-16.
[5]谭凤.MIT OCW的成功之道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68-17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