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共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它发挥真正的价值,是目前大家非常关注的课题。文章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当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模块建设及运行质量,并针对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措施,希望能引起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的重视与进一步探讨。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模块建设
(一)研究概述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大众化阶段及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开展的一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截至2011年3月,已评审出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这个项目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影响力,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是史无前例的。然而就目前阶段,优秀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的效果离人们的期望还有较大的差距。影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应用共享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已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应用绩效,更好地发挥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示范”作用?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机制成为教育领导机构面临的重大迫切的现实问题。本研究从资源建设的角度出发,对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为数字学习资源与环境建设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期望能对精品课程及其他开放式课程的建设有所启示。
开放课程是近年来各国高校资源建设的一种趋势,精品课程是开放课程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我国高校开放式课程的水平和现状。参照国内外网络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前期的调查研究模块建设,构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调研模型,如图1所示。针对分析类目表初稿,先后征询数位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增加、删减、补充,把描述模糊的指标项进一步明确,把表述不科学的或是较难在实际中体现的指标项进行修改,使类目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论文发表。

图1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调研模型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总体情况
(1)国家精品课程的年度和院校分布情况
2003-2010年已批准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其中普通本科课程2519门、高职高专课程1037门、网络教育课程209门、军队(含武警)院校课程120门,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2003-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年度及院校分布统计表
年度(年)
|
普通本科(门)
|
高职高专(门)
|
网络教育(门)
|
军队院校(门)
|
总计(门)
|
2003
|
127
|
24
|
0
|
0
|
151
|
2004
|
249
|
51
|
0
|
0
|
300
|
2005
|
238
|
61
|
0
|
15
|
314
|
2006
|
252
|
106
|
0
|
16
|
374
|
2007
|
411
|
172
|
49
|
28
|
660
|
2008
|
400
|
200
|
50
|
19
|
669
|
2009
|
400
|
200
|
50
|
29
|
679
|
2010
|
442
|
223
|
60
|
13
|
738
|
总计
|
2519
|
1037
|
209
|
120
|
3885
|
数据说明:课程建设数目总量大;普通本科类、高职高专类课程建设结构较为合理,二者比例为 2.43 :1;课程建设数目增加幅度大,2004年、2007年是两个明显的课程建设增长期,其中2004年比2003年增长了81.25%,2007年比2006 年增长了60.61%。前一增长期是因为2003 年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启动年,各高校落实起来还有一个过程,从而直接导致2004年课程建设数量快速增长;后一增长期是因为2007年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首个5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开始年,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双重原因使得全国精品课程数量较快速地增加。
(2) 国家精品课程的学科分布情况
国家精品课程在学科建设上趋于多样和全面,不仅有热门的专业课程,更有特色专业课程。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学科分类,笔者对一级学科本科课程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如图2所示。数据表明:国家精品课程学科覆盖面广模块建设,共涉及13个学科门类。课程大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大部分课程体现了专业特色和教学特色,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精品课程居多的类别是:工学类804门、理学类408门、医学类291门 、文学类237门 和管理类197门。课程数量多少与高等学校的学科设置密切相关的,同时反映了各校对一些特色学科和“冷”学科的重视和建设力度不够。从这些数据进行对比,发现还有很多学科的精品课程需要我们去建设,尤其是一些系列化课程还需要不断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图2 普通本科类国家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2.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模块建设及运行质量分析
本研究采取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不同年度、学科及院校的国家精品课程为调查样本。样本选取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100门可在线使用的课程,分别来自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高职高专类院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教学内容管理
教学内容是网络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如果教学内容缺乏管理,整个网络课程将会显得杂乱无章,学习者在课程面前将束手无策。统计数据表明: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管理整体情况较好,大都能提供课程定位及教学对象(91%)、课程目标(95%)、知识模块序列(93%)、教学组织安排(91%)和知识扩展(63%)等方面的规划。然而在教学重点和难点(58%)的说明上还有欠缺,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对学习者快速并准确地把握知识重心、进行信息的筛选。
(2)多媒体课件、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素材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它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运用精品课程进行学习和教师运用精品课程进行教学。统计数据表明:在目前的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有91%的提供了多媒体课件,其课件的形式以PowerPoint制作的课堂演示型课件为主,课件的成功访问率达到97%;多媒体素材的建设依据课程特色有所不同,如法学课程偏向使用案例方面素材,外语类课程侧重音频和视频资源的建设,医学、艺术类课程则提供直观的图片论文发表。
(3)学习评价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真正的有效学习模块建设,学习评价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网络课程的评价方式大都集中于总结性评价:课程中82%配有习题和试题;28%的有系统的习题及试题库供学习者选择;有18%的课程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了在线测试的功能。然而,在这些提供在线测试功能的网站中仅有49%的网站允许校外用户使用在线测试功能。
(4)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基于互联网,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摘要形式,统计数据表明:调查样本中有42%的课程网站为学习者提供了网络课程,也有少数网站(16%)对网络课程模块的用户登陆权限加以限制。网络课程呈现形式以网页链接为主,有极少数是PowerPoint。在这些提供网络课程的网站中计算机类课程所占比例接近45%,这与其学科教师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关系密切。
(5)实践教学
在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中,评审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统计数据表明:部分精品课程(4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指导、在线的实验演示以及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实践练习。有些网站虽然提供了实践的地址链接,但是课程评审期过后校外用户便没有权限访问。
(6)教学录像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规定“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45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教学录像统计情况如图3。数据表明:在调查样本中,57%的能够提供流畅的教学录像,21%的教学录像速度慢,经常出现声画不同步或是卡壳的情况,4%需要下载观看,有1%的则需要密码才能观看;2009年、2010年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使用情况最好,大多数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视频格式,为满足不同带宽的用户需求,如华南师范大学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

图3 教学录像使用情况调查
(7)互动交流
基于网络媒介的课程不应像广播或电视教学那样只是将学习内容简单地传输给学生模块建设,而应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化的功能,互动交流平台有益于教师了解学生,更是学生疑难问题解答的地方。统计数据表明:在调查样本中互动交流平台可用的课程占67%;有17%的课程互动平台不可使用,问题表现为乱码、网页无法显示、无法连接以及数据库连接出错;而16%的课程无互动平台。即使是可用的课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灌水”严重、出现大量广告或其他与本课程无关的信息、许多互动平台由于长期缺乏维护更新而无人问津,目前资源的浪费已经成为问题,互动模块的建设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加以利用。
(8)学习辅助
在2010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标准中,评审要求“在教学条件方面,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完善,加强课程网站的辅助教学功能”。学习辅助模块的特点在于提供了在线帮助、搜索引擎、学习工具包等功能,将平面的课程内容组织为层次状或网状甚至是立体化的教材。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精品课程具备不同程度的学习辅助功能,但总体而言,精品课程中运用学习辅助功能的并不多论文发表。友情连接(57%)能够将与课程网站内容有关的资源联系起来供学习者作为参考之用;有23%的课程具有搜索引擎功能;22%的精品课程具有公告牌功能;在线帮助(27%)则主要在课程网站的操作守则、使用规范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技术和学习支持。
(9)界面设计
依据相关网络课程评价标准(董艳等,2003)的规定,笔者归纳了当前课程界面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网页长度过长,超过三屏;二是信息内容呈现过于密集,没有分层次处理;三是网页色彩与内容不相适应,背景颜色与前景颜色不协调;四是课程网页结构布局不合理,学习者无法清晰地弄清课程的总体结构。统计数据表明:在研究样本中发现,大部分都在界面设计上能保持合理的结构模块建设,并兼顾到美观和整洁,但仍有少部分的课程存在欠缺,其中8%的出现页面过长,3%的信息呈现密集,4%色彩不协调,2%页面结果布局混乱;2009年、2010年精品课程的界面情况较好,界面设计较为统一、简洁,课程结构模块化;2003 年、2004 年所建的大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界面设计较差,部分课程的出现信息呈现密集或色调不协调,说明前些年建设的许多课程网站在评审过后就闲置下来没有加以维护和改善。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