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近年来分层教学在高校英语中作为一个教学改革突破口而被重视起来。教育部启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强调贯彻分类指导。
关键词:大学英语,公共教学,分层教学
近年来分层教学在高校英语中作为一个教学改革突破口而被重视起来。其实分层教学的提出在中西方教育界由来已久。两千年前我国孔子的“因材施教”就是分层教学原则最早理论依据;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正是分层教学的体现;美国语言学教授S. D. Krashen的“i+1”输入理论,为分层教学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框架1。在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强调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原则2。之后2007年9月教育部颁发修订和完善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3。据此,九江学院从2006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入学开始便进行了大学英语公共分层教学的尝试。
一、分层教学的实施及成效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若干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出不同学习要求的教学方法,组织不同的考核和评价,以便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4。九江学院主要依据高考英语卷面成绩由高到低将2006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分为三个层次:高级班S(senior),中级班J(junior)和基础班E(elementary)。S层次的学生语言基础知识扎实,高考分都在120分以上;J层次学生具有一定语言基础知识,高考分在120分与90分之间;E层次学生的语言基础差,高考成绩在90分以下。上英语课时,学生不以原来的自然班为单位,而以新组建的分层教学班来进行集中学习,课后学生回到原自然班。
总体来说,分层教学在九江学院的实施还是有明显的成效。首先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大大提高,校园内英语学习的氛围好转,英语晨读和晚读现象越发普遍,关于英语学习的各种社团活动和比赛开展顺利。其次,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普遍提高,近几年来我校CET4过级率年年提升,学生在各种省级、国家级英语比赛中也频频获奖。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了,师生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二、分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层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首先,覆盖面广。涉及到全校12个院系近4000名学生;其次,师资少、任务重。分层教学由本校外国语学院大外教研室的25位教师承担所有外语授课任务;另外,没有经验可循。虽然周边有兄弟院校也较早开展试点,但交流不是十分便利,并且他们也尚无成功的模式。在此情况下能否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分层效果,不仅与其前期的分层准备工作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与后期的科学管理关系密切。针对九江学院分层教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不充分
前期的准备不单单是学校方面的师资、授课时间、授课计划等的准备,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准备。
1. 分层的合理性
在整个分层过程中,其主要依据是高考英语卷面成绩。众所周知,我国幅员辽阔,九江学院每年的生源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英语基础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地方生源,城乡差别也会影响英语水平。一般来讲,农村的学生,基础知识牢固,写作能力不错,但口语听力相对差一些;而城市来的学生却正好相反。大中城市的英语教育比小城市和边远地区水平要高得多5。另外有的学生属于高考失利型,如果“一刀切”把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放到同一个班,按照同样的要求,显然是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会好。对此,笔者觉得学校能否采取一定措施,在发送录取通知时就一并告知学生分层教学的意义和分层标准,让学生在假期就着手准备,随后在刚入学就组织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考试,统一阅卷。这样再结合高考成绩进行分层,势必会比以前合理的多。
2. 分层授课的时间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授课安排基本上是老师包干,既一个老师带同一个二级院系同一个层次的课程。试举某学院为例,其J层有98人,根据班级人数规定又将其分为2个平行班即J1 和J2,那就意味着一位老师要带该学院的J1和J2两个班。在该老师为其J1班1、2节上课的时候,J2班同学则要等到3、4节上课,反之亦然。那么同学们会如何安排没有课的这段时间呢?自觉点的就会去早读或自习,而自律性差的就会睡觉,在宿舍玩。有的同学觉得上课内容和老师都是一样的,自己起得早或有事与其等不如就在J1班先上,所以就会造成往往某节课人数拥挤,下一节又寥寥无几。作为任课老师对此很是反感,一则考勤不好掌控,二来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对此,笔者认为教务系统应该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排课时完全可以按院系来排,同一院系不同层次同一时段上课,这样就可以避免教学秩序混乱。
3. 分层的流动性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和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成绩的变化。与高考成绩相比,学生英语水平普遍有所提高,其中75%的学生基本维持原有的水平,当然这里指的不是卷面分数,而是学生在分层班级中的名次。15%的学生提高较为明显,词汇量大,表达能力强;10%左右的学生退步严重,与高考时反映的水平相差甚远。免费论文网。据此我们认为:分层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变化过程。如果只简单的从入学时就把学生定位在某一层次一劳永逸,那么势必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通过在每学期末举行一两次全校性的英语水平考试,把那些进步的学生提升到中级班或高级班,而对于成绩下降的学生则流动到基础班,实行“优胜劣汰”。这样做,一则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二则让学生有“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变压力为动力。
4. 教师的流动性
分层教学无疑需要老师不断学习探索,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适当的授课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免费论文网。在教师安排上,授课教师往往是按职称和授课经验来分层的,职称高的老师其教学经验丰富,知识积累多往往安排高级班,其余的依次为中级职称的带中级班,初级的带初级班,即使是同等职称下教龄多的带较高的班级。我们对高职称老师的能力毋庸置疑,但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思想活跃,时代性强。高职称的老师常常和学生之间的代沟较为明显,要用他们那个年代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学生显然是不太合适,而年轻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现代设施较快,方法灵活和学生更易接近,课堂上互动性较强,效果明显。如果长期这样的排课其实也会使部分青年教师的热情受挫,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可以建立“激励”机制,根据考试的结果实施“教师流动制”,让好的能上去,差的能下来,达到师资力量的优化。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学习,把好的东西进行推广。
(二)分层教学的后期管理欠科学
分层教学的前期工作重点是如何分,入学后重点则是如何应对分。分层教学需要强大的教务管理来支持其正常的运转,一旦配套的管理跟不上,那么势必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1. 分层后的心理平衡性
在整个分层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多强调了分数,没有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只是通过卷面的数据对学生进行分层。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之间的一些心理问题。首先,高级班的学生积极性高,较为自信,对于课堂的活动和校内的各种比赛都非常热情。而基础班的学生较为平静甚至自卑,对于任何活动都不关心的人大有人在,课堂互动难以展开,缺课率较高。另外各层次班中自然班级人数不均,多则会有10几个,少的只有1人。那么在课堂上往往就会出现扎堆和排异现象。课堂发言时人多的就觉得声势大,较积极,而人少的则反之。在自然班级或同一宿舍中,处于高级班的学生也凡事略处优势,胆大积极,勇于担当。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适时的给学生做做思想疏通工作,告之学生分层只是暂时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努力提升到新的高度,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你为之奋斗把压力变成动力的过程。同时,无论是在自然班级还是在分层班级,老师都要公平对待自己的学生,发掘每个人的长处和优点,对学生的能力及表现要给与积极及时的肯定,对于进步的学生要适时恰当的鼓励,让人人都觉得自己有闪光点。免费论文网。
2. 评估的合理性
虽然称之为分层教学,但不同层次的学生用的都是同一套教材,按照同样的授课计划,参加同样的试题考试,采用同样的评分标准,这显然违背了分层教学的初衷;另外,学生在评定奖学金、推荐等时,又都是以自然班或院系为单位进行的,分数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利益;而老师在做试卷分析时更不知是按照分层班级还是自然班级较为合理;按照学校规定,对于老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的过级率又该按哪种班级统计等等,这势必导致许多矛盾产生。对此,笔者提议可以组织同一层次教师集体备课,在研讨的基础上针对同一层次的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内容,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指导,适时调整教材内容和进度,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觉得有满足感和不足感。在学期末采用不同层次的试题,可以适当的调整试题难度比例。或者对于同一套试题进行不同分值安排,对于中级班的可加试另外一门英语科目,而对于高级班可加试两门英语科目,共同组成期末总评。对于试卷分析和过级率的评估还是以分层班级作为依据较为客观。
(三)其他问题
教师方面:高校教师除行政人员外,很少要求坐班,这样大家交流的机会就相对较少,老师可以借助网络设备,开设QQ群,把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资料通过此平台达到共享,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备课效率,丰富教学内容。学生方面:按学校安排,全校的学生都要轮流劳动周,许多专业的学生到了第二学期就开始教学实习课,一般每批为一个专业,时长为一周到两周。这些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此外,目前各高校都在不断压缩大学英语课程,如何在较少课时内提高分层教学的质量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三、结语
分层教学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要想做到真正的分层教学首先必须搞清分层教学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教学对象的分层,更重要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等配套设施的分层。注重分层教学的前期准备,建立科学的分层教学管理模式,做好分层教学与自然班的管理和各院系教学及学生工作的衔接,关注引导学生心理健康,这些都会影响分层教学的质量。然而分层教学如何能做到因校而异的特色,也必将促使我校在今后的分层教学中积极探索,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and Implications[M]. Oxford: Pergamon,1985.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李炯英,戴袖珍. 从i+1理论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语言输入[J]. 山东外语教学,2001,1.
[5] 郭建辉. 大学英语的分层教学[J]. 怀化学院学报,200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