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rber和Wilson 提出的关联原则是: “任何明示性的交际活动都意味着本活动有最佳的关联性”(1986:158)。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 付出适当的处理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在正常的交际中, 听话人总是在追求和遵循着最佳关联的标准, 即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适当的投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而这一原则在隐喻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因为隐喻的理解是一个寻求其相似性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寻找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最佳关联的过程。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 认知语境要求一定条件下对话双方付出最小努力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说隐喻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体现了最佳关联原则。隐喻的理解和接受, 就是一个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将接收到的话语建立在新假设基础上进行关联、激活, 选择、推理, 最终获得隐喻含义的过程。
4.3 关联论对隐喻阐释的理据
隐喻的产生和理解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论文怎么写。关联论认为, 在言语交际中, 说话人总是遵守关联原则,寻求对其意图、思想的最佳关联表达,即既让话语具有足够的语境效应又尽量节省听话人的处理努力。
关联论可以对隐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阐释, 是基于它对隐喻的几点认识: 一, 隐喻是一种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出现的话语现象。二,在隐喻中, 说话人的意义的表达是间接的, 因此说话人的真正交际意图需要通过相关性推理才能得到。隐喻这种间接的言语行为, 其命题形式和命题态度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需要听话人借助于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获得。
Sperber和Wilson认为,隐喻不需要特殊的解释能力和程序, 它是言语交际中一般认知推理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Sperber &Wilson,1986:237)。关联论将隐喻归入一般话语, 因而也就为其解释隐喻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根据关联论, 语言中的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隐喻只是一种松散的谈话(匡文涛: 2002)。在松散的谈话和隐喻中, 话语的命题形式跟说话人思想的命题形式并不是统一的, 但彼此相似, 它们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共同的逻辑性质。隐喻的使用只不过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的话语的结果, 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5. 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言语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作为人类思维组织的一种工具, 一种看待和认识事物的视角, 隐喻不可否认是一个认知过程。关联论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阐释, 是对以往隐喻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创新。在关联论中, 隐喻的过程可看作是听话人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 同时认知语境在隐喻的理解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隐喻的理解和接受就是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将接受话语建立的新假设进行关联、激活、选择、推理, 最终获得隐喻含义的过程。关联论以动态的方式来考察隐喻的工作机制, 为隐喻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新视角。但是,隐喻的解读仍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需要不同理论,各个学科间取长补短、共同研究, 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1986.
[2]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3]李海辉.隐喻的关联性解释[J]. 外语教学, 2000(2) .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1) .
[5]刘振前.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0) .
[6]匡文涛.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 外语学刊, 2002 (4) .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 现代外语, 1998(3) .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