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后现代主义已经渗入到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之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深受其影响,明显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标记,表现为消解深度、语言游戏等特征。本文认为在总结中国当代小说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其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当代小说,消解深度,语言游戏,未来
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外文化学术思想的交流。1985年9月,杰姆逊应邀在北京大学讲学并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一些译介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著作如王岳川教授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柳鸣九先生主编的《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这些都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1987年以后,在王朔、马原、孙甘露、余华等一批青年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传统意识形态和终极价值信仰的全面否定和彻底消解;以消解主体性的“纯客观”的冷漠态度来逃离价值判断,呈现出生活的“原生态”;以游戏人生的态度进行语言实验,把文本变成了由形式和语言编码而成的游戏活动等创作倾向,从而呈现出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惊人的契合现象。
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全球化语境是其传播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的实施使中国加入了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强势文化,通过文化传媒等各种途径向我国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渗透。其次,商品交换逻辑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入侵为其传播提供了一个现实契机。“消费是一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社会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1]这种言说就是消费和娱乐,带有明显的世俗化和功利目的。随着商品逻辑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文学创作对于大众低俗趣味的一味迎合,寻欢作乐思想也在全社会蔓延开来“金钱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心灵快适的本身。”[2]一些小说作家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大众的无意识的低俗、猎奇欲望以勾起大众的消费欲望并从中牟取商业暴利,从而放弃了对于终级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追求。这种对金钱、利润的盲目崇拜导致主体性失落,理性与终极意义被放逐,从而产生了不确定性、虚无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情绪。最后,中国人严重的信仰危机问题为其传播提供了思想的基础。20世纪初期,五四运动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从而隔离了中国人与祖先的精神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也是本着对传统文化斩草除根的执着信念,但结果适得其反。“文革”带给人的心灵创伤使人们开始体会到崇高理想的失落后的沉痛。对“文革”所宣扬的伪价值体系的憎恶导致人们对一切价值体系、对意义、真理的怀疑与拒斥。随着中心价值体系的逐渐萎缩,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弥漫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种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后现代主义便“趁虚而入”。
二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消解深度模式。“可以说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3]后现代主义以虚无主义的态度颠覆了启蒙运动以来的“宏大叙事”与“历史意识”,追求毫无深度的语言游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成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没有了崇高的思想主题、深刻的教育意义、恢弘的历史题材,充斥其中的几乎全是小人物的琐碎平庸和“反英雄”“顽主”们的调侃式的混迹社会的无聊的人生。如池莉在其作品《烦恼人生》中向人们絮絮叨叨地讲述印家厚的琐碎无聊的现实生活。作者摒弃了任何先验预设的价值判断,以纯客观的态度揭示此时此地的当下人物的“在世的状态”。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也勾画出一幅“无中心”的后现代多元走向的狂欢图景。王朔在《顽主》《玩得就是心跳》等一系列作品中描绘了一群当代都市顽主形象,以调侃、戏谑的笔调完成了对深度模式的彻底消解。在《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中,王朔描写了一群整天无所事事的男女。他们混迹社会,打牌抽烟玩女人,无任何道德可言。王朔借胡亦之口说,“你难过了。不是你想象的那个可爱、纯洁的故事,不是你想象的那个可爱、纯洁的人。你象中学生一样浪漫,我告诉你,本来无一物。”[4]“那段日子我们无牵无挂,一心想的只是尽情享乐”[5]他们极度张扬个人的吃喝玩乐的世俗化欲望,认为满足个人欲望是个人生存的无限权利,走向了一条彻底反对精神价值,无限扩张个人世俗欲望的自我放逐之路。
三
在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深度被削平,叙述走向游戏化。语言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表情达意工具,更不再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存在之家”,而是颠覆掉一切意义价值的语言的狂欢。“艺术本文不再是对生活的阐释……本文就只是一次写作过程,一大串语词的游戏,一大堆生活碎片的拼凑娱乐”[6]马原苦心经营着迷宫式的叙述方式,“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之类的句子在其行文中随处可见。孙甘露在《信使之函》中一连用了五十多个“信是……”的判断句,进行着对语言想像的试验;格非在《青黄》中,描写了叙述人对于“青黄”一词的确切所指进行了不断探访,在探访中,这一词语的所指却越来越无法确定。文本中充满着能指与所指符号的游戏。它不再把写作看成是指向写作之外的某种意义的活动,作品的意义只在于文本本身。小说本身成为一座由形式与语言编码而成的迷宫,读者不必穿越文本去发掘某种意义,而只是一个破译与解码的过程。它不再是通过对现实境遇的揭示来唤起民众对自己生存处境的觉悟,也不再宣扬济世救民的人道主义精神,更不再张扬那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人格力量和悲剧精神,而仅仅成为毫无指涉的游戏,滑向了一种嬉皮士式的游戏一切的人生观,在无限自由的背后导致真正自由的丧失。
结语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崇尚多元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方面,它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反传统、反权威的多元共生的视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它的彻底消解一切的颠覆性批判性又使它消解了文化价值建构的基础与可能性,从而走向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单纯的模仿与盲目的横向移植,而应该立足于本土,结合中国的实际,创作出真正反映中国人审美理想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后现代主义以反传统的批判态度颠覆一切,抛弃一切意义和价值,却毫不关心如何重构被它打碎的世界。尽管世界无意义,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无意义的人生态度。正如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所言,“生活本来是毫无意义的。在你生活之前,生活是虚无,而要由你来赋予生活以意义,价值标准无非就是你所选择的这个意义。”[7]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12页
[2]李洁非 《新生代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1期
[3]詹明信 后现代主义 [M] 张旭东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440页
[4] 王朔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王朔文集》纯情卷 北京 华艺出版社1992 190页
[5]王朔 《玩得就是心跳》《王朔文集》挚情卷 北京 华艺出版社 1992 221页
[6]] 陈晓明 《冒险的迁徙:后新潮小说的叙事转换》 《艺术广角》1990 年 第3期
[7] (法)萨特 《萨特读本》[M]艾珉选编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6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