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从“信”“达”看英译《瑞云》_瑞云信

时间:2012-09-13  作者:王雪梅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文紧承《聊斋志异》简练雅洁、灵活多样的语言特色,以极其凝练的“名噪已久”“接踵于门”八字形象传神地表达出作者意图;而译文中,译者严重违背了严复“信”的翻译标准,不仅“beganto”不能表达出原文声名传播时间之久之意,“those with money ”不能表达出“富商贵介”的资财富足、地位尊贵之意,而且“line up”更是给人以“富商贵介”井井有序、列队以待,等候见杭之名妓“瑞云”一面的错觉,严重违背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体现不出蒲松龄作品语言简练雅洁、直观明了的特色。

四.从“达”看英译《瑞云》

“达”取自严复的译事精义“信达雅”,《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行不相遇。从辵羍声。”(许慎,558)在“信达雅”中,“达”取其“顺通”“畅通”之意,用现代话说瑞云信,“达”就是通达、明达,就是把原文的摘要使原作内容在译作中得到充分、明白的表述。

(一)从“达”看英译《瑞云》之一

原文:瑞云曰:“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价由母定,客则听奴自择之。”

译文:Ruiyun pleaded:“It's going to be the beginning of my career and I

should have aproper start. You can fix the rates, but I will select

the guests Iserve.”

《聊斋志异》其实是一部搜奇抉怪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每篇小说都有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们属于不同的阶层,带有广泛的典型性。由于受短篇小说的篇幅所限,蒲松龄很少采用铺垫烘托、反复皴染、人物比照、内心展示等一些常用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在《聊斋志异》中,他更多的是惜墨如金、高度浓缩,在选材用材上下功夫,用典型说话,将主要特征突出,使得每一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成为塑造其形象的宝贵材料。作为《聊斋志异》的选篇,《瑞云》承袭了蒲松龄作品塑造人物丰采各具、群像环列的特色,只用了寥寥数语,就使得“瑞云”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

对原文而言,《瑞云》全篇对“瑞云”的言语描写仅有两处,一处是“能图一宵之聚否”,另一处就是此句。本句是“瑞云”在全篇中第一次开口说话,也是她唯一一次能够展现个人性格特点的机会。“瑞云”乃杭之名妓,且色艺无双,此句言语描写不仅展示了“瑞云”的文学才情修养,也显出“瑞云”的人格自主独立。“瑞云”虽为勾栏中人,但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却积极认真,即使即将从事的是终身卑微鄙贱的职业,“瑞云”依然慎重地提出“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的要求;虽身处勾栏,“瑞云”却不为烟花财色之气所熏染,保持其慕才重情的性格倾向,提出“价由母定,客则听奴自择之”的要求。从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瑞云”所择之客并非接踵于门的富商贵介,而是才名夙著,家仅中资的“贺生”,而这也正体现出“瑞云”慕才重情的性格,为其“自择”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原文中,“发轫”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之句瑞云信,其中“发轫”的基本意义是指“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子开始行动”,引申意义是指“出发”,比喻意义是指“比喻新事物或某种新局面开始出现”。本句中,“瑞云”采用了“发轫”的比喻义来描述其职业的开端,其言语遣词显示出“瑞云”较高的文学才情修养;“草草”的基本意义是指“草率,急急忙忙”,此处“瑞云”用“不可草草”来表达自己对即将从事职业的认真和慎重,体现出她对生活积极认真负责的态度;“择”是本句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瑞云》全篇中最能彰显“瑞云”人格自主独立的一字,虽然“择”字的基本意义“挑选”非常简单,但此处的“择”却一字独秀,尽展风流,凸显了“瑞云”对人生的自主追求,对命运的自主掌控。

对译文而言,此句中,译者虽然在“价”的意义选词上稍有差池,但基本上做到了严复译事精义“信达雅”中“信”的要求即“意义则不倍文本”,也即在翻译中译者将原文的意义以极其忠实的译笔表现了出来,凸显了“瑞云”对生活的积极认真,对人生的自主追求和对命运的自主掌控。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译者也曾对原文翻译做了一些修改,而这些修改都还取得了不错的表达效果:译文中,译者对原文平淡无奇的“曰”字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将其翻译为“pleaded”,这一翻译不仅仅涵盖了原文所要表达“说”的意思,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瑞云”的形象描写,突出了她对自己即将从事职业的认真和慎重,体现出她对生活的积极和负责;译文中,译者将原文的“不可草草”改译为“Ishould have a proper start”,其中“proper”一词与“pleaded”在刻画“瑞云”形象、凸显“瑞云”性格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本句的画龙点睛之笔“择”字,译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翻译为“choose”或者“pick”,而是选择了“select”,因为在英语语言中用“select”表示所作出的决定比用“choose”考虑得更为周到,比“pick”更为正式,也更能彰显“瑞云”的性格特点,更能更好地表达出原文的内容。但译文稍显美中不足的是,译者对此句中能够体现“瑞云”较高文学才情修养的言语遣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译文中“瑞云”的言语遣词未免显得有些平淡,不能彰显出“瑞云”的“色艺无双”瑞云信,也就不能很好地达到严复译事精义“达”的要求。译文中,译者的翻译虽然达到严复译事精义“信”的标准,将“发轫”翻译为“thebeginning of”,但“发轫”本身所涵盖的比喻意义已是荡然无存,其展现“瑞云”文学才情修养的能力也就大大削弱了。此处,译者可将“发轫之始”翻译为“put one'sfoot onto the first rung of the ladder”,这样不仅是道地的英语表达,而且还不失原文的比喻之意。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原文承袭蒲松龄作品惜墨如金、高度浓缩的特点,用典型说话,寥寥数语,就使得“瑞云”鲜明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而译文中,译者虽然基本上达到了严复“信”的翻译标准,将原文的意义表达了出来,但在“达”的表达上却稍有欠缺,其“thebeginning of”的翻译并不能很好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刻画原文人物的性格。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译文除了对“价”的意义选词上稍有差池,译者对“曰”“不可草草”和“择”的翻译还是极为精准、极为出色的。

(二)从“达”看英译《瑞云》之二

原文:……作诗赠生曰:“何事求浆者,蓝桥叩晓关?有心寻玉杵,端只在人间。”

译文:She even wrote him a poem in which she used allusionsto suggest her

love for him.

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在文学作品中,用典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聊斋志异》继承魏晋志怪和唐宋传奇的古文传统,文中直接引用古代典籍的地方很多,《诗经》、《左传》、《国语》、《国策》以及诸子百家、汉唐小说、唐宋古文,无不兼收并蓄、为己所用。在《瑞云》一篇,蒲松龄在传奇中用典,不仅为文气增色,而且化典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欣赏效果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对于翻译文言小说《瑞云》而言,要理解其原诗意义,使得人典融为一体,达到严复译事精义“达”的标准却是一件难事。

对原文而言,此句话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1)就诗歌本身而言,本诗援引神话、使用典故。诗中的“求浆”、“蓝桥”、“玉杵”均出自于《太平广记》中“裴航遇云英记”的典故:唐长庆年间,秀才裴航路过蓝桥驿,口渴求浆,得遇云英瑞云信,一见倾心,遂向其母提亲。母要求以玉杵为聘礼,方可嫁女。后裴航终得玉杵,于是成婚,双双成仙。通过诗中用典,诗人只用了寥寥数词描述所用典故,就将典故的原意较完整的托出,不仅大大增加了诗歌内容的含量,而且使得整首诗词显得更为雅致,意思也更为含蓄和委婉,扩展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取得了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2)就故事情节发展而言,此处“瑞云”引经据典、以诗明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贺生”的爱慕之意。同“瑞云”在全篇中第一次开口说话一样,此处“瑞云”的诗歌不仅仅担负着传达她对“贺生”的浓浓深情,而且也给了“瑞云”自己一个多方位展示其文学才情修养的机会,体现了她慕才重情的性格,显示其“色艺无双”绝非徒有其表、浪得虚名,使得“贺生”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为后文“贺生”能不以妍媸易念,变卖田地、倾其所有,赎“瑞云”为妻做好了铺垫;(3)就整篇文章而言,蒲松龄在传奇中用典,创造性地运用古代文学语言,不仅为文气增色,而且化典为人物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现了其语言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风格。

对译文而言,译者对于这句话的处理显得力不从心:(1)就诗歌本身而言,在译文中,译者以极为精简的“allusions”一词替代了原文中饱含深情、意蕴悠长的“裴航遇云英记”的典故。这种翻译虽然有提到原诗诗中用典的手法,但仅仅一个“allusions”一词既不能向读者明示取自何种典故,也不能向读者展示中国古诗将援引神话与托诗言志完美结合的写作文化,而且强行隐藏原文古诗原貌、弱化原文典故内涵,剥夺了读者自己解读诗歌典故的权利,毫无原文的雅致、含蓄和委婉可言;(2)就故事情节发展而言,此句中,译者擅自替代蒲松龄直截了当地解读了原诗所隐含“瑞云”愿与“贺生”结为连理的意图,虽译者以一句“suggesther love for him”直言不讳且并行不悖地表达出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达到了严复译事精义“信达雅”中“信”的要求即“意义则不倍文本”的标准瑞云信,但却同时也剥夺了“瑞云”通过诗歌向“贺生”向读者展示其文学才情修养的机会,使得原文对“瑞云”形象的刻画黯然失色;(3)就整篇文章而言,因为被强行弱化典故、直言解读,《瑞云》原文所承载的文气大大削弱,不仅典故与人物的刻画分崩离析,而且原文语言中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风格亦荡然无存、不知所终。

从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承袭其一贯既典雅工丽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下,蒲松龄援引神话、使用典故增加了原文诗歌内容的含量,引经据典、以诗明志丰富了原文“瑞云”形象的刻画,这种诗中套典的写法,不仅为文气增色,也使人典合一;而译文中,译者虽然以“allusions”言及用典,借“suggesther love for him”传达原文古诗所要表达的意义,基本上达到了严复“信”的翻译标准,但其间原文的古诗韵味和用典意图在译文中都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原文的信息和作者的风格也同样未能在译文中很好地表达出来。

五.结语

《聊斋志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部成书于十七世纪初文言小说衰败之际的作品不仅给文言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标志着中国文言小说巅峰的到来。作品中,蒲松龄不落窠臼的叙事模式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不仅为中国文言小说赢得了世界声誉,也为后世外文翻译留下了不小的挑战。

以严复的“信”“达”为标准,综观郭临的《瑞云》英译版本,我们可以发现,除极个别选词未能到达“信”的标准外,郭临的译文基本上都能做到“意义则不倍文本”;但就“达”的标准而言,郭临英译版本给人更多的感觉是用词过于平淡,只能基本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而蒲松龄作品原有的风貌在译文中几乎得不到体现,也就更不用说“刻意求显”了。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盛瑞裕.聊斋人物塑造艺术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1.
[4]盛源,北婴.名家解读聊斋志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5]王宏志.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6]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7]张稔穰.聊斋志异艺术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CET-4翻译题型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_四级考试
下一篇论文:从关联理论析《道德经》的翻译_最佳关联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最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