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溢出(LNURD)的产出弹性估计值有明显的空间变异,在东部地区该值较大,在中西部地区该值较小。这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知识溢出要高于落后地区高校的知识溢出。原因有两方面:一者,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高校云集、教育基础良好、教育经费充足、教育实力整体较强,促使这些地区的高校科研实力较强,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溢出;发达地区市场经济发达,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寻求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愿望更迫切,故发达地区企业为了赢得市场和客户进而去寻求同高校技术创新合作的需求也更高,致使高校同企业科研合作活动更频繁,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更大。
表2中的产学R&D合作模型中,LNGRD、LNERD、LNRDL系数同高校知识溢出模型中的系数符号相同,只是取值有了一定变化,但整体变动幅度不大,笔者更为关注的是变量LNUERD的数值。表2中的两大模型均表明:政府的经费支出对企业创新产出起到了显著的负向作用;企业自筹经费和创新人员投入,均推动了创新产出能力的提升。产学R&D合作(LNUERD)的值亦存在明显空间变异,在落后地区较小,在发达地区较大。似乎意味着,在经济越发达地区,每投入一单位的产学R&D其所产生的功效要大于落后地区。具体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者,发达地区企业众多,寻求产学R&D合作活动企业数量亦越多,故一定量的产学R&D合作资金投入相对于众多需求R&D合作投入的企业而言就变得更加稀缺,其此时发挥的边际效用较大;二者,发达地区高校众多,人力资本丰富,产业基础好,技术设备先进,这就为每一单位R&D投入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好的支撑和转换平台,故在发达地区每一单位的产学R&D投入所形成的产出弹性系数就更大。
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来近似表示企业的创新产出能力,并对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能力的高校知识溢出、产学R&D合作和政府投入等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GWR分析技术对高校知识溢出模型及产学R&D合作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政府直接的经费投入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制度安排,未能促进企业提升创新产出能力,相反对企业创新能力起到消减作用;金融机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尚未起到实质性的正向作用;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行为而言,并未产生知识溢出效应;高校的创新行为对企业的创新行为产生了稳健且显著的积极影响,能够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产出能力,高校的创新活动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了知识溢出效应;产学R&D合作的开展,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助推作用;高校知识溢出模型GWR分析显示,政府投入、创新人员投入及高校知识溢出三个变量皆出现了显著的空间变异,发达地区的政府投入对创新行为所产生的负作用大于落后地区,而高校知识溢出效应在落后地区弱于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创新行为对机械的创新人员投入依赖性要大于发达地区;产学R&D合作模型中,落后地区的产学R&D合作对创新所起的正向作用要小于发达地区。
基于上述主要结论,得到如下的政策建议: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从直接干预企业创新行为转变到间接规范、引导和服务企业创新活动,不过多进行行政干预,转而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和鼓励企业的创新行为;高校在促进企业创新行为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增加高校R&D投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主动地制定种种措施、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建立大学科学园区,促使大学的创新知识溢出到企业;政府要建立并完善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实现机制,拓宽创新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科研机构要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着力于研发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从而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基础和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仲伟俊,梅姝娥,谢园园. 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8):174~181.
2 江剑,官建成. 我国高校上市公司与大学“产学”合作关系的实证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10, 28(3):381-387.
3 朱平芳,徐伟民. 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对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3,(6):45~53.
4 肖虹.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特点检验:1999~2004[J]. 财经研究,2007,(4):52~61.
5 胡永健,周寄中. 政府直接资助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8,(11):141~148.
6 程华,赵祥. 政府科技资助的溢出效应——基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9,(6):862~868.
7 张秀武,胡日东. 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聚的视角[J]. 财经研究,2008,(4):37~49.
8 王立平. 我国高校R&D知识溢出的实证研究——以高技术产业为例[J]. 科学学研究,2005,(12):54~59.
9 郭国峰,温军伟,孙保营. 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134~143.
10 苏方林. 省域R&D知识溢出的GWR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2):145~153.
11 吴玉鸣. 官产学R&D合作、知识溢出与区域专利创新产出[J].科学学研究,2009,(10):1486~1494.
12 Griches,Z.,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92~116.
13 Jaffe,A.B.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Evidence from Firm’ s Patent,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5):984~1001.
14 刘降斌,李艳梅. 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8,(12):193~206.
15 叶小青,徐渝. 企业高校合作创新方式选择的非对称信息博弈研究[J]. 科研管理,2003,(6):44~48.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