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在新农保政策推行方式上,农村基层干部要切实从农民利益出发,不急于追求高参保人数和高参保率,注重政策的循序渐进,对农民参保多动员宣传,不搞附带性“捆绑式”参保,耐心的帮助农民了解新农保政策的利民惠民性,赢得农民的信任。此外,对于农保基金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基层干部要严以自律,加强农保资金的监督管理,消除农民参保的担心和顾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推行新农保政策的可信度,使得干部的信誉与政策的权威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政策预期,农民参保缴费才能切实放心。
三是完善政策内在内在设计,使其适应农村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态,提高农民的政策预期。不断完善政策自身的内在设计是不断提高农民政策预期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一项好的政策,能否为农民所接受关键在于能否适应农村的特点的社会政治生态,这也是决定农民政策预期评估高低的关键。因此,在对新农保政策推行方案进行制定和设计时,要深刻领会国家政策精神,并结合地方实际,不断完善政策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农民参保续保。为刺激农民长期缴费和高档次投保的积极性,在政策设计上,要充分体现出农民参保缴费越多财政补贴越多的优势和缴费年限越长基础保险金越高的特点。为充分鼓励参保农民高档次缴费参保,地方财政要按照“多缴多补”的原则,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农民,给予适当鼓励。为积极引导参保农民长期缴费,增加个人账户积累,对缴费超过一定年限的,地方政府也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这样不断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内在激励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新农保政策对农民参保积极性的激励作用。另外,针对国家关于新农保政策中统一确定的基础养老金部分,鉴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等存在差异,地方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使得基础养老金的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实际消费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基础养老金对农民生活的保障能力,增强新农保政策对农民参保的吸引力。这样以来,才能使新农保政策不断适应不同的农村社会政治生态,满足不同生活水平的农民对养老的不同实际性需要,刺激不同生活水平的农民选择不同标准的参保档次,使得新农保这一社会性养老手段真正成为农民社会性养老的依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预期评估,赢得各生活层次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民也能够基于新农保政策的推行,切实把自己的养老寄托给社会,真正实现农民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的社会性转变。
总之,新农保政策的推行是基于农村特定社会政治生态,农民与国家政策进行有效互动的结果。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农民基于自身理性对新农保政策做出的预期评估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政策态度和行为倾向。因此,认真分析政策推行过程中影响农民做出政策预期评估的逻辑因素,不断提高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做出预期评估是稳步推进新农保政策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新农保政策在农村初步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逻辑困境,切实将政策实惠带给农民,逐步实现农村养老方式的社会性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永芳,Gigerenzer G,Todd P M.快速节俭启发式———基于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的简单决策规则.心理科学,2003,26(1):56~59
2 格劳斯曼:《合理预期、经济周期和政府行为》,载费歇尔编:《合理预期和经济政策》[M],芝加哥大学1980年版,第5页。
3 罗军:《合理预期与宏观预期理抢的革命》,载《社会科学辑刊》[J],1992年第2期
4 美]谢弗林.《理性预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67-821
5 孙盛典,王觊涛.理性预期与扩大内需政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增刊,2001,12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