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照2002年我国各资源性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详见表1)
表12002年资源性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表
行业
|
影响力系数
|
感应力系数
|
煤炭采选业
|
0.835837
|
1.347067
|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
0.691827
|
2.153738
|
金属矿采选业
|
0.975729
|
2.140346
|
其他非金属矿采选业
|
0.944697
|
1.194769
|
资料来源:研究参考资料2006年第74期
其次,资源型产业资产专用性强,随着大量资本投入的增加,产业转型中的沉淀成本逐渐上升。我国资源型企业多分布在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为构筑完善的生产生活服务系统,企业办社会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包袱,导致生产经营目标多元化。另外,如受国际市场资源原材料价格波动等系统因素以及政府环保政策等非系统因素的影响,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如同生命有机体的演进一样,随着需求和技术的冲击,资源型产业也呈现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等产业生命周期规律性特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禀赋结构具有动态性特征,尤其是当资源逐渐耗竭,开采成本迅速上升,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沉重的社会包袱使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陷入僵局,最终导致无效率的锁定状态。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
五.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反锁定的模式选择
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中,冲破无效率的锁定效应无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力量,因为无效率本身会使得经济均衡走向外在的约束临界,从而在社会内部寻找到巨大的冲破力量;另一种是外部力量或外生变量的引入,如政府等。由于锁定效应的自我维持特性,一种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可能会持久继续下去,外部力量的离心力作用则可能会使经济系统摆脱自身恢复性,从而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对处于衰退期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其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险,由于开发历史较长,城市规模较大,缺乏资源型企业的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援助机制,“二次创业”所必需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匮乏,产业的自组织能力较弱。因此,外部力量的介入则是资源型城市实现成功转型的必要条件。
资源枯竭型城市退出锁定状态依赖于自强化机制的来源。当学习效应、规模经济效应或区域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陷阱是自强化机制的来源时,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如政府部门的产业规划、金融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培育其他劳动密集型的、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潜在竞争优势产业,使其具有和资源型产业同样的优势地位,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当协调效应构成自强化机制的来源时,系统往往是可以逆转的。如在外部监督机制下,经济系统内部经由集体谈判而采取的集体行动改变了原有的路径依赖模式。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应综合利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两方面的作用,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以企业为主体,由政府部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并借助市场自身的力量重塑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
政府为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要素:1.政策要素,即选择合适的财政税收政策、融资政策、产业政策等;2.环境要素,注重投资环境的营造,改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3.市场要素,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多种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类型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4.人力要素,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培育,解决下岗失业职工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以上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各资源型城市应因地制宜,根据经济体制、社会背景、产业发展经历、地理区位、市场结构、城市规模和文化背景,在本区位可行的具体模式转型集中选择最佳的路径。总结我国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成功转型经验,大致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借鉴:
1.以辽宁阜新为代表的资源转换模式。坚持以政府主导,由政府成立专门领导部门,在相关部门的城市转型规划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等的营造。产业结构方面,通过调整优化第二产业,以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依托丰富的农业、生物资源优势缓解了资源枯竭型产业衰竭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同时延长煤炭产业的产业链条,提高煤炭精深加工的附加值,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打造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着力培育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新型电子、服装、玛瑙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以此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经济体制方面,则通过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发展吸纳就业较多的第三产业,使阜新市的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地方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
2.以甘肃白银为代表的高科技主导模式。白银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通过院地合作,依托中国科学院的人才智力优势,建立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碳酸锂、特大功率电子加速器、电池级氧化钴等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复合能源、特色农畜产品和区域物流五大产业,以此实现了向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转变,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