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讲,中小学生应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作用有所了解;应对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种类及使用有所了解;应对那些展示信息的新技术如幻灯机、投影仪、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有所知晓;应对有效获取信息的图书分类知识、信息检索方法有所知晓。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还要不断学习更新信息知识。否则,最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
3、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它主要包括:①信息工具使用能力。包括会使用文字处理工具、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②信息搜集获取能力。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运用科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从外界信息载体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③信息分析识别能力。指人们运用批判思维,对无边无际的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剔除无用、无关信息,寻找有用、相关信息的能力。④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指人们根据特定任务要求,对所获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重组,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能力。⑤信息再生创造能力。指人们对所掌握的信息,从更新的角度、更深的层次进行加工处理,再分析、再综合,抽象升华为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新的信息的能力。⑥信息相关能力。是指与信息相关联的从事其他各项活动的一般能力,包括人们的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公关能力等。
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知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适应信息时代对中小学生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它不仅体现着中小学生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中小学生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中小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传播、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要求、道德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道德关系。与传统道德相比,信息道德更加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传统的道德关系,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虽然传统的道德也讲'慎独',但实际上对个体行为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强大的道德舆论压力。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由于以信息化的数字为中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呈现出间接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而个体的道德自律便成了正常的道德关系得以维系的主要保障。
为了维护信息权利,规范信息行为,稳定信息秩序,中小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利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许多违反信息道德的现象,主要有:
①在查阅资料时私自剪裁、撕取自己认为有用的章页,据为己有;
②借阅资料不按时归还,延误他人查找、利用相关信息;
③不分良莠,随便从网上下载信息;
④将封建、淫秽的信息通过网络任意传播,毒害他人心灵;
⑤因好玩而在网上大搞恶作剧,使正常的信息活动陷入混乱。
作为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中小学生,应自觉抵制信息污染,培养信息道德,提高信息素质,为创建理想的信息环境尽一份责任。
构成信息素质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四个要素都要重视,不可或缺。
三、中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