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的进行习题纠错教学探究
论文关键词:习题纠错,教学探究
但是我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经常发现一些不该错的地方却出错,有的经过多次讲评,强调仍然犯同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概念、规律、公式的理解不全面,知识理解不透彻,审题不清;对题中的关键词、隐含条件、临界条件不能充分分析;物理过程分析不清,乱套物理公式;缺乏对生活中信息题的综合分析;面对学生出现的种种错误,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呢?许多教师都习惯将正确的解法呈现给学生,常常以自己的处理与想像代替学生真实的学情,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以自己的一知半解而放弃了对错误的追根究底,这样的授课效率是很低的,有效的做法是对出错较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整理、归类,找出恰当的突破方法,换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思辨,找出致错原因,进而加深理解,达到真正纠错的目的。
案例1 :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A受到一个瞬时冲击后,沿固定的粗糙斜面向上滑动,则物体A向上滑动过程中,物体A受到的力是
(A) 重力 沿斜面向下的压力和对斜面的压力。
(B) 重力 沿斜面向上的冲力和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C) 重力 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D) 重力 沿斜面向上的冲力,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和斜面的支持力。
错解:选(A)或(B)或(D)
究其原因:选项(A)混淆受力分析的对象,其中“压力”的施力物体是A,受力物体是斜面,它是斜向下垂直于斜面方向的作用在斜面上的弹力,选项(A)还犯了“漏力”的错误。选择(B)根据物体A向上运动,臆断A受到向上的冲力,其原因是不理解力的物体性,即任何一个力即存在受力物体也存在施力物体。
为了彻底解决学生受力分析的误区,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
(1)找出受力物体是谁?
(2)存在接触的施力物体有哪些?
(3)阻碍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是什么方向?
通过换角度提问,不但分解了难点,而且避免了学生混淆受力分析的对象,也防止了“漏力”和“多力“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进行正确受力分析的思路。
从而得正确解法:物体A受重力,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斜面对它产生的接触力有支持力及滑动摩擦力。其中支持力与接触斜面垂直向上,摩擦力与A相对斜面的运动方向相反,即沿斜面向上,所以选项(C)正确。
案例2: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因故司机以5m∕s2的加速度刹车,问刹车后5s内汽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少?
有80%的学生的解法如下:
因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由位移公式 s=v0t— at2
得 s=37.5m
究其原因:学生对位移公式分析、判断不够。
为了达到真正纠错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的目的,教师不用急着讲给正确解法,只给一个简单的提问:汽车刹车后经过多长时间停下来?做错的学生就回马上从恍然大悟中跳出陷阱,从而得出正确解法:
由速度公式 vt=v0+at
得末速度为0的时间为 t=4s
由位移公式 s=v0t- at2
得 s=40m
案例3:某型号的舰载飞机在航空母舰的跑道上加速时,发动机产生的最大加速度为5m∕s2,所需的起飞速度为50m∕s,跑道长100m。为了使飞机在开始滑行时就有一定的初速度,航空母舰装有弹射装置。对于该型号的航在飞机,单设系统必须使它具有多大的初速度?
这道习题看似很简单,但学生出错率较大,大部分学生的解法如下:
设飞机的初速度为v0,根据vt2- v02=2as,
得 v02 = vt2-2as,
解得 v0=10m/s,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错把飞机相对航空母舰位移当成对地的实际位移。
(2)不能正确认识vt2、v02、a、s、必须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而言。
为了对该题深入地挖掘和探讨,培养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对实际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巩固和发散拓展能力,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笔者认为不防从以下几方面先设问解答,来帮助学生理解。
(1)若飞机初速度为0,起飞速度为和加速度不变,则运动的位移是多少?和100m比较。
(2)若飞机初速度为0,运动的位移100m, 起飞速度达到50m/s,所需加速度是多少?和5m∕s2比较。
(3)若飞机初速度为0,运动的位移100m, 加速度不变,末速度是多少?和50m/s比较。
(4)飞机以同样的加速度5m∕s2完成100m的位移,所需时间是多少?和以5m∕s2加速到50m/s所需时间比较。
通过以上问题分析解决,学生对飞机起飞条件的判断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无论从什么角度都可以来分析飞机能否起飞,同时结合该题可以把整个运动学的知识都回顾起来。并且对vt2- v02=2as这个公式得到深刻理解,知道在此公式中 vt2、v02、a、s必须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而言, vt2、v02、a是相对于地面,而s是相对于航空母舰,分别通过选取地面和航空母舰为参考系来处理这一问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