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市在第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代替各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折算为2004年(基期)的数值,单位为亿元;
——第 市在第 年的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单位为万人;
——第 市在第 年的货物周转量,单位亿吨公里。
在此基础上,利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环珠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F值检验物流论文,发现适用模型(5),说明环珠三角地区的物流对其经济增长作用的差异性很大。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差异程度,我们以地理位置及其货物周转量大小作为标准,把环珠三角地区十二个地市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包括河源、梅州两个地市;第二组包括汕尾、韶关、清远、揭阳、潮州、云浮六个地市;第三组包括汕头、阳江、湛江、茂名四个地级市。然后重新对各组地市的面板数据进行F值检验,以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有关统计量及相关结论见表1。
表1 环珠三角地区及分组地市面板数据的F检验
地区
|

|

|

|

|

|
结论
|
环珠三角地区
|
0.031450
|
0.148339
|
5.676947
|
5.406053
|
195.825882
|
采用模型(5)
|
第一组地市
|
0.011087
|
0.024231
|
0.053694
|
3.161420
|
7.685938
|
采用模型(6)
|
第二组地市
|
0.013921
|
0.036088
|
1.23078
|
2.551028
|
104.894102
|
采用模型(6)
|
第三组地市
|
0.009032
|
0.018276
|
1.196682
|
1.819506
|
175.324771
|
采用模型(6)
|
注:(1)环珠三角地区的面板数据的权重采用cross section weights形式,其他的三组数据采用SUR进行回归;(2)F同分布临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5%论文开题报告。
2.模型的结果及分析
(1)利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三组地市的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下(参见表2):
表2 分组地市面板数据的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
第一组地市
|
第二组地市
|
第三组地市
|
常数项
|
省略
|
省略
|
省略
|

|
0.129837 (4.745362)
|
0.037465 (14.34117)
|
0.147140 (11.81948)
|

|
0.118972 (0.546149)
|
0.090097 (7.179356) 
|
0.078853 (2.430196)
|

|
0.075975 (2.194594)
|
0.009544 (3.873269) 
|
0.020281 (4.515044)
|

|
0.982506
|
0.982881
|
0.996220
|

|
0.976145
|
0.979369
|
0.995313
|

|
1.691648
|
0.789821
|
1.429394
|

|
31.33052
|
149.6701
|
83.92875
|
注:表2中的小括号内的数值为 检验值, 、 、 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各方程的 统计值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拟合优度均良好。
从表2还可以看出,在2001~2008年间,各分组地市的产出和投资、劳动力投入、物流发展水平呈同向变动,这个实证结果符合凯恩斯的宏观经济需求拉动理论。自2001年以来环珠三角地区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高,对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器”作用,货物周转量推动环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增长,可以说体现了“物流推动论”。
需要注意的是,表2还表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弹性最大,并且都在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位居其次,但第二组地市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弹性5%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而且只有第二组地市与第二组地市货物周转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分别在5%、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环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资本投入,即产业基本以第二产业为主,改变了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局面。而物流业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但并不十分突出。
五、结论与建议
以上的实证结果表明,环珠三角地区的货物周转量与其经济增长存在正向关系,货物周转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物流论文,但促进的力度不够,说明环珠三角地区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促使物流业进一步的发展。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缘发地带和经济强省,是连接港澳台和国外的纽带,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建立了全方位、立体化、大运量的交通运输网络,铁路、公路、水运、空运运输相对齐全,也拥有现代化的通讯体系,这些对广东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东省也应该反过来考虑如何促进物流行业更好地发展,如完善交通运输以及仓储邮电和通信业,重视对物流业基础设施较差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投入,进一步完善物流运输网络,让物流业更好地服务广东经济的发展,以期加强物流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松庆,刘娟娟.基于环珠三角地区的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16-117.
[2]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1):151-153.
[3]Brewer A M.Handbook of Logistics andSupply—Chain Management[M].LosAngeles:ElsevierScience Ltd, 2001.
[4]张文杰.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J].中国流通经济,2002,(1):7-9.
[5]胡燕祝,任玉.浅析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J].物流技术,2007,(11):5-7.
[6]钱晓英,马传秀.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性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84-87.
[7]陈畴镛.区域经济与第三方物流互动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44-52.
[8]黄杜鹃,龚超.西部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J].物流科技,2008,(9):79-82.
[9]刘南,李燕.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1):151-153.
[10]黄磊.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性——以江苏省为例[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0-74.
[11]李力.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6):115-123.
[12]杨志梁,张雷,程晓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38-40.
[13]吴水森.福建省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6):73-75.
[14]郑慕强.区域物流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广东为例[J].创新,2009,(7):5-8.
[15]司林胜,童超.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物流技术,2007,(10):12-14.
[16]李超锋.物流产业对广东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特区经济,2007,(11):38-39.
[17]谭清美,冯凌云,葛云.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03,(8):22-24.
[18]闫秀霞,孙林岩.物流能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160-163.
[19]庄永亮.现代物流对山东经济拉动作用的定量分析[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7,(6):184-186.
[20]李正锋.物流业发展对江苏沿海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12):6-8.
[21]吴晔.珠三角洲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探讨[J].物流科技,2009(2):21-23.
[22]李怀政.浙江经济增长与物流: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分析[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6):12-15.
[23]廖迎,阮陆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单位根与面板协整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5-69.
[24]杨志梁,张雷,程晓凌[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38-40.
[25]杨帆,王柏谊,王新宇.物流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5):124-126.
[26]刘明菲,李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互动作用机理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3):40-42.
[27]倪蔚颖.我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
[28]江晓东,王丹.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8,(3):5-9.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