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三个人的悲剧—再解读《在悬崖上》_邓友梅

时间:2011-05-28  作者:秩名
加丽亚开放的性格被认为是不正派的、不可理解的,其实这并不是加丽亚本身的错误,而是这个时代人们牢固的传统思想在新生事物面前所产生的对抗性表现。加丽亚的生存对当时的时代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一种攻击,是当时社会发展中的“异己”力量的代表,它本身就蕴含着失败的成分在里边。当她与主人公“我”正常交往时并没有想着要以第三者的身份插足他们的婚姻,当她的真挚友情被误解时同样感伤不已,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得不断绝友情发表论文。所以有些评论家说她“灵魂是龌龊的,手段是卑鄙的,心肠是毒辣的,诗歌彻头彻尾的自私者。”这样的评价对加丽亚着实是不真实,不公平的。

反右斗争中的批判者对这篇小说的批判也主要集中在加丽亚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批评者认为作者“在加利亚的处理上却有很大的问题”,问题在于“加丽亚明明是一个玩弄男性充满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的姑娘。如果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作者就会在描写她动人丰姿身影的同时也用艺术的语言揭露她内心丑恶的一面邓友梅,然而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对加丽亚根本没有进行批评,相反对她的美丽却大加赞赏。作品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加丽亚的热情、美貌、轻佻和对男性的吸引力……引起人们的羡慕和爱压倒了对她的憎,她的外貌美压倒了内心的丑”,并认为“产生这样现象的根源,显然是作者自己思想深处就有着那种自私自利的丑恶的资产阶级个人感情,并且受着那种‘写真实’、否认人的感情有阶级性的胡风的反动文艺思想影响的缘故”。其实我个人认为如果邓友梅不是受当时文学创作大潮流的影响,大胆的去塑造加丽亚这一人物,那么加丽亚的形象应该更加鲜活,更加有意义,社会内涵也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加丽亚被误评、误解,跟她自身没有关系,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思想在新生物面前所产生的对抗性的表现而造成的。现在看来加丽亚这一形象身上所包蕴的社会内涵是丰富且深刻的。从对她的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同时从她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女性的独立意识,看到了中西价值观甚至是文化意识的冲突。从时代背景来看加丽亚在当时招非议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加丽亚个人的角度出发,加丽亚是无辜的,她不应该承担那么多她无需承担的恶名,对于加丽亚我只能说她生不逢时。

总之,简单地将《在悬崖上》概括成一个喜新厌旧的丈夫最终迷途知返的故事是机械的、肤浅的、同样也是片面的。而诸多评论家对妻子和主人公“我”的肯定以及对加丽亚的全盘否定也是不合理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入手、全方位地去挖掘作品的更多内涵。


参考资料:
[1]邓友梅.在悬崖上.重放的鲜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2]傅书华.蓦然回首——从“个体生命”视角重读“十七年”小说[D].河南大学
[3]邓又梅.致读者和批评家[J].处女地,1957.2
[4]井延凤.论《在悬崖上》中知识分子个人话语的曲折表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5]马珺.争论的背后——《在悬崖上》再解读[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0
[6]杨丽芳.理智与情感的较量——对《在悬崖上》人物形象的再解读[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1.12
[7]王辉.纯然与悖理——评邓友梅的《在悬崖上》[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略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_死亡
下一篇论文:中澳民间儿童文学比较初探_主题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