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正直”的伊阿古---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中的恶人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奥瑟罗》被认为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反面人物伊阿古也因其出色的表演而成为世界文学长廊里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无一例外把他看作是正直的伊阿古。莎士比亚悲剧,“正直”的伊阿古---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中的恶人。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伊阿古,正直
 

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1 他创作的众多戏剧被视为世界文学宝库的精品。在代表莎士比亚戏剧最高成就的四大悲剧中,《奥瑟罗》被认为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剧中的主人公奥瑟罗是不同时代的评论家们争论不休的一个戏剧人物;反面人物伊阿古也因其出色的表演而成为世界文学长廊里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在读者和观众的心中,伊阿古是邪恶的化身。他极端利己,无恶不作。硕士论文,]莎士比亚悲剧。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剧中的受害人,包括奥瑟罗,苔丝狄蒙娜和凯西奥无一例外把他看作是正直的伊阿古,直到最终事情真相大白。是什么本领或品质让这位恶人蒙蔽了所有的人并不断地制造着一幕幕悲剧。本文将紧扣文本,深入分析伊阿古的特质,即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戏剧人物以及他如何成为别人眼中的正人君子。

一. 真实的伊阿古

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lit)在他的代表作《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一书中这样评价悲剧:“(悲剧)它使人们分享别人的甘苦,也抑制和减弱自己的固执己见。它在人们面前展示另外一些人的感觉、思想和行为,以此告诉人们现在和过去都有和他们一样的人。……它让我们成为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思考者和观察者。它是一个精致的剧种,一个以人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3

伊阿古这个戏剧人物也让观众和读者成为了人性的思考者和观察者,重尝人生深刻的意味。硕士论文,]莎士比亚悲剧。他在戏剧中的一言一行都向我们诠释了人性的阴暗面。伊阿古“头脑敏锐、活跃,但心灵冷酷、麻木,是一类恶人的代表。”4 在戏剧的开篇,他的伪善、自私和阴险就展现了出来。在与罗德利哥的对白中,伊阿古揭露出他对奥瑟罗的真实情感。

“上天是我的公证人,我这样对他陪着小心,即不是为了忠心,也不是为了义务,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装出这一份假脸。要是我表面上的恭而敬之的行为会泄露我内心的活动,那么不久我就要掬出我的心来,让乌鸦们乱啄了。世人所知道的我,并不是实在的我。”(第一幕,第一场 《奥瑟罗》)

伊阿古一面挑唆罗德利哥去向苔丝狄蒙娜的父亲勃拉修告发奥瑟罗与其女的秘密婚礼,让权势极高的勃拉修向奥瑟罗复仇;另一方面他又厚颜无耻地提醒奥瑟罗留心勃拉修的迫害并声称自己无法容忍勃拉修对奥瑟罗名誉的损害。好一个两面三刀的阴谋家。硕士论文,]莎士比亚悲剧。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无时无刻不在作恶的伊阿古竟然堂而皇之地向奥瑟罗宣称:“缺少作恶的本能,往往使我不能做我所要做的事。”(第一幕,第二场)

戏剧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讽刺,强化了伊阿古伪善、狡诈和口是心非的人物形象。名誉对他意味着什么呢?为了回应奥瑟罗对他的诚实的猜疑,伊阿古强调了名誉对他的重要性。“我的好主帅,无论男人女人,名誉是他们灵魂里面最切身的珍宝。……谁偷去了我的名誉,那么他虽然不因此而富足,我却因为失去它而成为赤贫了。”(第三幕,第三场)然而当奥瑟罗的副官凯西奥由于中了伊阿古的圈套而被革职时,他对伊阿古深深地叹息道:“名誉,名誉,名誉!啊,我的名誉已经一败涂地了!我已经失去我生命中不死的一部分,留下来的也就跟畜牲没有分别了。我的名誉,伊阿古,我的名誉!”(第二幕,第三场)伊阿古却回答道:“我是个老实人,我还以为你受到了什么身体上的伤害,那是比名誉的损失痛苦得多的。名誉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第二幕,第三场)这番话不仅让我们看清了名誉对伊阿古是无关紧要的,更让我们鄙视和愤慨他的虚伪和狡诈。

伊阿古两面三刀,虚伪无耻。但更让我们愤慨和恐惧的却是他的恶毒心肠和无中生有的罪恶本性。他鄙视人间的一切真善美,践踏世间的正义公理,靠破坏别人的幸福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也许我是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因为——我承认我有一种坏毛病,是个秉性多疑的人,常常会无中生有,错怪了人家……”(第三幕,第三场)伊阿古所作的正是到处煽风点火,把世界搅乱以获取快感。他的计谋是如此的工于心计和歹毒,最终造成了“这床上一双浴血的尸身。硕士论文,]莎士比亚悲剧。”(第五幕,第二场)正如伊阿古在独白中所说的:“佛面蛇心的鬼魅!恶魔往往用神圣的外表,引诱世人干最恶的罪行,正像我现在所用的手段一样。硕士论文,]莎士比亚悲剧。”(第二幕,第三场)

伊阿古是恶的化身。在愤慨他罪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感叹他身上的那种超乎人力的智力和洞察力。在奥瑟罗看来,伊阿古“对于人情世故再也熟悉不过了。”(第三幕,第三场)他能洞悉其他人身上的致命弱点,因此奥瑟罗,苔丝狄蒙娜,凯西奥和罗德利哥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在他的眼中,奥瑟罗是“一个坦白爽直的人,他看见人家在表面上装出一副忠厚诚实的样子,就以为一定是个好人;我可以把他像一头驴子一般牵着鼻子跑。”(第一幕,第三场)而对苔丝狄蒙娜“就用她善良的心肠污毁她的名誉,让他们一个个都落进了我的罗网之中。”(第二幕,第三场)同时,伊阿古也深知凯西奥“是个性情暴躁,易于发怒的人。”(第二幕,第一场)从而利用他们的弱点,导演了一幕幕悲剧。“伊阿古在剧中以魔鬼的面目出现。他深通一种技巧,那就是如何将人性中潜伏的能量调动起来,掀起山呼海啸的灾祸;将一点儿火星助燃,烧成熊熊大火,将一切毁灭。因为自己坏到底,也就精通了恶的奥秘,洞悉了所有人身上致命的弱点,这样他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将恶的规律运用到他们身上。”5 难怪前苏联莎评家阿尼克斯特说伊阿古“在心理战中是个了不起的战术家和战略家”6

在真相大白后,伊阿古被称作“顶着人头的恶魔”和“比痛苦、饥饿和大海更凶暴的猛犬”。(第五幕,第二场)威廉·哈兹里特的一段话可能是对伊阿古的最好注解:

“伊阿古这个人物是莎士比亚天才的又一次展现。他在莎士比亚塑造的一系列人物中,即是常见的,又是特别的。他头脑敏锐、活跃,但心灵冷酷、麻木,是一类恶人的代表。这类人具有一种病态的智力,对于道德的善恶完全无所谓,或者完全放弃善而倾向于恶,因为恶更对他们的胃口,给予他们更活跃的思维和更大的活动空间。他们几乎漠视自己和别人的命运,为了赢得一点无关紧要的优势不惜冒各种危险,这些辛苦和危险的行动满足了他们的最大欲望,同时也愚弄和戕害了他们。”7

二. 其他戏剧人物眼中“正直”的伊阿古

奥瑟罗与伊阿古的关系的一个基本点是前者坚定地认为后者是正直和忠诚可靠的。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奥瑟罗一个人,剧中的其他主要人物都坚信他的正直。正是由于这一点,他们对伊阿古言听计从,走向悲剧的结局。戏剧第一幕中,当公爵要求奥瑟罗留下一个将佐听候差遣时,奥瑟罗推荐了他认为“为人是忠实可靠的”伊阿古。之后数行,当奥瑟罗把新婚妻子苔丝狄蒙娜托付给伊阿古时,又称他是“正直的伊阿古(Honest Iago)”。 随后的第二幕中,伊阿古又被看作”是个忠实可靠的汉子(Iago is most honest)”。当凯西奥落入圈套,酒后扰乱治安,奥瑟罗向伊阿古询问事情的起因时,又说道:“伊阿古,我知道你的忠实和义气,你把这件事轻描淡写,替凯西奥减轻他的罪名。”(第二幕,第三场)孰不知“恶魔往往用神圣的外表,引诱世人干最恶的罪行”。(第二幕,第三场)伊阿古之所以能够蒙蔽和欺骗其他的所有人,毫无疑问,一方面是由于他超乎寻常的智力、洞察力和虚伪,其作恶的手段实在是太隐蔽、太狡猾;另一方面,不能不从悲剧人物的自身查找原因。

莎士比亚有句至理名言:“发光的不一定都是金子。”一个人的表象未必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实质。如伊阿古所言:“世人所知道的我,并不是实在的我。”(第一幕,第一场)“人们的内心应该和他们的外表一致,有的人却不是这样;要是他们能够脱下了假面,那就好了!”(第三幕,第三场)一味的轻信他人而不加以仔细的考察,必然会引火烧身,自取其咎。我国莎学前辈孙家琇先生在讨论奥瑟罗的性格时,曾提出一个问题:奥瑟罗是否太不知世故、太不懂人心叵测?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硕士论文,]莎士比亚悲剧。单纯质朴、对人推心置腹是优秀的品质,可是面对像伊阿古这样阴险、奸诈的恶人,如果一五一十的讲出自己的心里话,就无异于幼稚和犯傻了。

莎士比亚屹立于世界文坛的顶峰。他的戏剧“教给人认识自己,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贫乏生活,使人得到智慧”。8 悲剧《奥瑟罗》让我们阅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深刻地观察和思考人性与人生。我们既痛恨伊阿古的虚伪、奸诈、狠毒,又惊叹他那超乎寻常的洞察力与智力;我们既同情奥瑟罗的不幸,感叹他内心的激烈冲突,又气愤他的不智与残忍。大概这就是莎翁的悲剧带给我们的心灵感受和智慧启迪。


参考文献]
1.Edward Pechter (ed.) Othello,Williamshakespeare.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W.W. Norton&Company, Inc. 2004.
2.Michael Mangan. A preface toShakespeare’s Tragedies.《莎士比亚悲剧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残雪.《地狱中的独行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4.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
5.华泉坤,洪增流,田朝绪:《莎士比亚新论——新世纪,新莎士比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
6.李伟民:莎士比亚的《奥瑟罗》批评演进在中国[J],《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3期。
7.罗益民:奥瑟罗人物形象面面观[J],《国外文学》,2002年1期。
8.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奥瑟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9.威廉·哈兹里特著,顾钧译:《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有意味的形式”——雅俗共赏的佛塔与教堂建筑文化
下一篇论文:《阿拉比》中的哥特特征分析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