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坛经》中比喻手段的使用及英译_文学艺术论文

时间:2011-05-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主要有反问、设问、比喻、对偶、映衬、比拟等等。历代《坛经》中都存在大量的修辞手段。而英译本亦以这本书中的英译本为主。
关键词:比喻,《坛经》,英译

 

1.引言

作为禅宗六代祖师慧能言语记录的《六祖坛经》,是唯一一部以“经”字冠名的中国佛教理论典籍,主要记述了六祖慧能(638-713)的生平事迹和语录。其文字简明易读,近于直白。正如冯友兰先生在《论禅宗》一文中所说:“禅宗的语录的特点是,它不用翻译佛经典所用的那种翻译文体,也不用魏晋隋唐那种骈体文言。它能够用当时通俗易懂的白话,把佛教和佛学的中心思想简明扼要地表达出来。”(冯友兰 1988:6)

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历代《坛经》中都存在大量的修辞手段,主要有反问、设问、比喻、对偶、映衬、比拟等等,如成书于733年的敦煌原本《坛经》中就主要运用了省略、引用和比喻的修辞手段(张子开 2003:55),而成书较晚的德异本和宗宝本中修辞手段更多,其中尤以比喻的使用最为频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将其译为英语的过程中,译者又是如何处理这些比喻的呢?为了便于分析,现将本文所采用的汉英版本交代如下。本文所用汉语版本是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中的汉语本(下文中再提到《坛经》汉译本,即指这个版本),而英译本亦以这本书中的英译本为主文学艺术论文,同时参照我国译者黄茂林(Wong Mau-lam)1930年的译本和英国学者Christmas Humphreys1953年的修改本。

2.《坛经》中比喻修辞手法使用统计

《坛经》共十品,各品摘要讲的是顿悟与渐悟的差别和方法,说明佛法本无二分,所谓顿渐只是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第九宣召品讲到当时的则天女皇对慧能宣召及大臣薛简对大师禅宗大法的领悟和宣扬;最后第十嘱咐品是大师临终前对众弟子的开悟和嘱咐,涉及到三科、三十六对、众生皆有佛性等思想。下表是对《坛经》各品字数及所使用的比喻手法的统计。

(表一)

 

品名/比喻手法

字数

明喻

暗喻

借喻

共计

行由第一

3756

4

1

0

5

般若第二

2801

9

1

0

10

疑问第三

1515

1

2

0

3

定慧第四

1051

3

0

0

3

坐禅第五

390

0

0

0

0

忏悔第六

2412

2

2

0

4

机缘第七

5087

1

1

0

2

顿渐第八

2323

1

0

0

1

宣召第九

786

1

0

0

1

嘱咐第十

3557

1

0

2

3

共计

23718

23

7

2

32

根据表一的统计,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各品中比喻手法使用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和本品的长短有关系,如第五品是唯一一品未使用任何比喻手法的,这不排除和它本身内容太少有关系,而第九品也只有一处使用了明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一定的,如字数最多的第七品中,只有两处使用了比喻,而使用比喻最多的第二品,在字数上排到了第四位期刊网。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影响各品比喻手法使用的因素呢?

3.《坛经》中比喻修辞手法使用原因及实例分析

我们认为,影响《坛经》各品中比喻手法使用的真正因素,不在其字数的多少,而在于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及这些内容对于听众的难易程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要从汉语中比喻手法出现的原因及《坛经》本身特点讲起。

比喻是汉语中运用得极为广泛且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汉语中一种主要的传统修辞方式。有研究证明,远在先秦时期,比喻就已经出现并得到了运用(于广元 1993:46)。但和现在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不同,比喻最初出现的动机不是,或主要不是为了增加文采,显示文学素养,而是为了使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说的内容。如墨子认为“譬”的作用是用它事物来说明这一事物,惠施则更进一步认为“比喻”的作用是使对方明白,易于理解,用知道的事物作比来说明对方所不知晓的事物(刘安洪2002:54)。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俗称比喻为“打比方”。

我们都知道,尽管禅宗也肯定语言作为一种方便手段的作用,承认语言是必要的表达工具,但禅宗一向宣扬“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文学艺术论文,即认为最高真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究竟境界是不可说的。也就是说,尽管文字可以作为一种解释和理解思想的工具,但微妙的真理是超乎文字之上的。且一旦掌握了语言背后的义理,语言就可以被抛弃,万不可执着于语言的表象而丢失了语言背后的微言大义。因此,《坛经》作为禅宗六祖慧能语录的记录,与其说记录的是语言,不如说记录的是六祖的思想。六祖在对众人讲解佛法的过程中,为使众人真正体会到禅宗思想的妙处,而随机应变,根据所讲内容,采用一些听众所熟悉的东西打比方,也就不足为怪了。另外,历史上记载的,以及大家都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慧能很有可能不识字,即使识字,文化程度也不会很高,再加上《坛经》整本书语言简单平易,所以我们可以排除慧能利用比喻以显示自身文采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坛经》中之所以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听众理解难以理解的内容,而各品中比喻使用的多少取决于其内容及思想。

从图一可以看到,使用比喻最多的是第二品《般若品》。这一品是整部《坛经》中最重要的一品,“《坛经》中的精华或者核心,就在这第二品里。” (李安纲 1999:90)全品都是在谈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义,是慧能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在这品中,慧能花了很大的篇幅讲解般若大法,且在一些听众可能会难以理解的地方采用了比喻的方法。如在讲解之前,慧能先说,

⑴善知识文学艺术论文,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期刊网。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黄茂林1996:36)

意为世上的人整天口里念“般若般若”而不去认识自己本性中存在的般若智慧。就像一个人一天到晚念食谱而不能说饱肚子一样,嘴巴里说空,说一万劫也不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做口头禅始终是没有任何益处的。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慧能开始讲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含义,一开始便使用了两个比喻,

⑵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黄茂林1996:36)

意为如果只是口念般若,而不在内心中照着般若智慧去做,那么法也就成了梦幻泡影,或朝露闪电,人生还是无法解脱。

⑶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黄茂林 1996:38)

意为人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大小的形状等等。

因为慧能的听众是爱好佛法的大众,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了这些听众比较熟悉的概念,像“说食不饱”、“虚空”之类。

而比较之下,尽管第七品《机缘品》,也是慧能对佛法大义的讲解,但因为其对象是佛门弟子,甚至绝大多数都是已修行多年的僧人文学艺术论文,已有一定的理解基础,所以慧能在讲解的时候直接就佛法意义进行了讲解,只有两处采用了比喻。

3.《坛经》英译本中比喻修辞的翻译

我国译者黄茂林(WongMau-lam)在1930年首次依据元代宗宝本将《坛经》译成英文,名为SutraSpoken by the Sixth Patriarch, Wei Lang, on the High Seat of the Gem of Law,并在英国伦敦销售。1953年英国译者,伦敦佛教会主席ChristmasHumphreys将黄茂林的译本进行了修正,并再版。而在1996年,湖南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汉英对照、文白对照的《坛经》,其采用的汉语本是“参校于宗宝本的德异本”,英文本则是黄茂林翻译,ChristmasHumphreys修改的版本,其中有些部分编者又稍微做了一些改动。下面我们就以96年的版本为主,来看一下原本中比喻的翻译。

3.1明喻的使用及英译

汉语中的明喻和英语中的simile大致对应。明喻的特点为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都要在句中出现,其结构一般为:本体+喻词+喻体。汉语中充当明喻比喻词的有:(好)象,好比,(犹)如,如同,仿佛等;英语中充当明喻比喻词的有as,as if,belikened to,beanalogous to等。《坛经》汉语本中明喻共23处,但在英译本中并非对原本亦步亦趋,在对明喻的处理上采用了以明喻译明喻、以暗喻译明喻、舍去明喻三种方法。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3.1.1以明喻译明喻

《坛经》英译本中以明喻译明喻是最主要的一种处理明喻的方法期刊网。在23处明喻中,有19处译成了明喻。如,

⑴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Nowthanks to your guidance, I know it as a water-drinker knows how hot orhow cold the water is. (黄茂林1996:26,27)

⑵ 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Myinterpretation of the Sutra is as worthless as a heap of debris, whileyour discourse is as valuable as genuine gold.(同上:32,33)

3.1.2以暗喻译明喻

《坛经》英译本中以暗喻译明喻的地方只有1处,即,

⑶ 善知识,智如日文学艺术论文,慧如月,智慧常明。

…whilesagacity and wisdom (Prajna), are the sun and moon respectively. (同上:106,107)

3.1.3 舍去明喻

舍去明喻即将汉语本中的明喻译成不用比喻修辞格的句子。一共有3处,如,

⑷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丛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If that interpretation'sitting quietly and continuously, etc.' be correct, why on one occasion wasSariputra reprimanded by Vimalakirti for sitting quietly in the wood? (黄茂林 1996:82)

3.2暗喻的使用及英译

汉语中的暗喻,在英语中叫做metaphor。暗喻的特点为本体、喻体都出现,但没有诸“如(好)象”、“如同”、“as”之类的比喻词,使用的却是“是”、“is”之类的词语直接将本体和喻体等同。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多模态话语对比研究——以电影《梅兰芳》海报为例
下一篇论文:《阿芒提拉多的酒桶》中的哥特特征分析_人性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