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礼德接受了弗斯对系统与结构进行区分的观点,把语言的聚合关系叫做系统,把组合关系叫做结构,并把它们作为描写和分析语言的基本框架。但他认为“人们在各个语义系统的选择都会影响语言的产生,因而结构是各个语义功能在语言中能被体现的产物。”[[xv]] 因此,系统才是第一性的,改变了弗斯所认为的结构是第一性的观点。韩礼德对语境的作用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他区分了语言潜势(供讲话人选择的各种可能的形式)和语言行为(讲话人实际选择的形式),认为语言系统是一个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语义是一定语境下的选择,即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使用的语言形式就是在这个系统网络中作出某种选择的结果。认为意义是对系统的有目的的选择,而不是由语境事先决定的。
韩礼德接受了弗斯的语境观,重点分析了情景语境与词汇和语法的对应关系,讨论了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并且对情景语境的变量重新概括,提出了“语域”,从理论实际应用的角度对语境进一步研究。“语域的确定主要是把语境特征和一定的语法结构及词汇一一对应起来。因此,语境被认为是语言活动的一个背景,语境特征和语言特征加在一起,构成了语域的各种变体。”[[xvi]]情景语境同词汇、语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说话者可以根据听话的对象、地点等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词汇项目来表示同一个意义,同理,说话者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地点而选用不同的语法形式。为了更好地体现语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韩礼德根据格里高利和卡罗尔(Gregory& Carroll)的观点,将决定语言特征的情景语境重新概括为:(1)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即交谈的话题以及场地等情景因素。话题可能是技术性的,也可能是非技术性的。话语范围对词汇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2)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即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即个人基调。(3)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即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如口头方式、书面方式。 [[xvii]] 三者综合起来就是指说话内容是什么,说话对象是什么样的人和说话用的是什么方式。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趋向于决定意义系统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即话语范围决定概念意义,话语方式决定语篇意义,话语基调决定人际意义。概念意义、语篇意义、人际意义同时在词汇、语法层上体现出来。“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任何一项发生改变都会导致意义的变化,引起语言的变异,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语言变体即语域。”[[xviii]]
韩礼德将语境、语言形式、话语的意义三者联系结合起来分析。一方面一定的情景语境对应于某种相应的语言形式,另一方面语言形式反映和建构语境,在新的语境中产生意义。或者“已知语境的特定方面(如讨论的主题,语言使用者,交际方式)确定可能要表达的意义,和为了表述那些意义而可能使用的语言”。[[xix]] 形成了从语境——语言形式——话语的意义这样一条发展链,从以前对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的描述过程发展到了语境是如何影响意义的解释过程。
韩礼德作为伦敦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不仅探讨了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三个语境组成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即对语言的概念功能、语篇功能、人际功能的影响,从而制约不同的语义系统。韩礼德还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与语境因素之间的制约关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其原因是讲话者已经选用的语义系统会帮助交际双方判断和预测他们所处的语境。这种研究对于帮助人们认识语言的整体运作方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xx]] 韩礼德进一步推动了伦敦学派语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马林诺夫斯基、弗斯、韩礼德作为伦敦学派语境理论三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观点代表了三个阶段的成果,对语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不同贡献。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从片面到比较全面地认识语境;从描述语境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到解释语境因素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显示出语境理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i]]孔子:《论语》,民俗文化编写组编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第99页.
[[ii]]王宗炎:《语言问题探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第94页.
[[iii]]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第279-280页.
[[iv]]蓝岚:《国外语言学界语境研究概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第134页.
[[v]]蓝岚:《国外语言学界语境研究概述》,《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第134页.
[[vi]]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40页.
[[vii]]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9页.
[[viii]]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第280页.
[[ix]]戚雨村:《弗斯和伦敦语言学派——纪念弗斯诞辰一百周年》,《外国语》,1990,(5),第4页.
[[x]]魏晏龙:《伦敦学派对语用学研究的贡献》,《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第57页.
[[xi]]戚雨村:《弗斯和伦敦语言学派——纪念弗斯诞辰一百周年》,《外国语》,1990,(5),第6页.
[[xii]]戚雨村:《弗斯和伦敦语言学派——纪念弗斯诞辰一百周年》,《外国语》,1990,(5),第7页.
[[xiii]]胡壮麟:《韩礼德》,《国外语言学》,1983,(2),第60页.
[[xiv]]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9页.
[[xv]]徐振忠:《从索绪尔、乔姆斯基到韩礼德:学术创新的光辉典范》,《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4,(1),第40页.
[[xvi]]金顺德:《系统语法理论及其语言观》,《外国语》,1990,(6),第22页.
[[xvii]]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74页.
[[xviii]]孙文荣、王录:《略论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河南职技师院学报》,1998,(2),第80页.
[[xix]]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9页.
[[xx]]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284页.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