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创立阶段:弗斯的语境理论20世纪30年代,弗斯到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担任兼职教师,与马林诺夫斯基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不断的接触中,弗斯在一些语言问题的看法上受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启发。他继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把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引入语言学,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了语境理论。弗斯语境理论的特点是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语言,认识语言的意义。“重视语言与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联系,主张联系社会过程进行语言研究。意义不仅与一个特定景象和声音的环境相连联,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因此把语言作为社会过程的一个部分加以研究,话语的意义在于它的具体使用。”[[ix]] 弗斯的这种观点有两个意义:(1)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视野。改变了以往重语言,轻言语的观念,以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的语言为研究对象。(2)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意义”构成的认识。“意义”既包括形式意义也包括情景意义。
弗斯初步完成了语境理论的构建,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他论证了语境理论构建的重要性,为语境理论的建立找到了现实的需要。二是在意义的研究上弥补了马林诺夫斯基的不足,在重视非语言因素的同时,也重视语言因素的作用。三是首次完成了对语境因素的概括。
首先弗斯没有直接强调语境的重要性,而是通过意义的重要性进而突出语境的重要性。他从话语的意义入手,在话语意义的构成和话语意义的理解上,为语境理论的建立找到了现实的需要,语言是人们的一种重要交际工具,言语活动是人们实现某种目的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因此对语言的描写和分析就不可避免地要对意义作出描写和分析。意义不仅包括词汇和语法意义,还应该包括情景语境中的意义。情景意义存在的语言事实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即语境理论的建立。
其次弗斯赋予“意义”以特殊的内涵。“将‘意义’定义为任何层面上的一个成分与该层面上的语境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任何一句话‘的意义’由以下五个层面组成:“(1)语音层即该句中每一个音素与语音上下文的关系;(2)搭配层即该句中每一个词项在句中的彼此之间的关系;(3)语法层即该句中词与词的内部结构及在句子中的组合关系;(4)句法层即该句的句型结构特点;(5)语境层即该句与说这句话时的情景上下文的关系。”[[x]]弗斯赞同马林诺夫斯基对话语意义理解的看法,即结合情景语境理解话语意义。但弗斯从五个层面来认识“意义”,既研究了情景语境,也分析了语言语境;既考虑了语言因素,也考虑了非语言因素。
针对马林诺夫斯基语境两分法中的缺陷——忽视语言因素的语境,弗斯把语境分为两类,以是否由语言因素构成为划分标准。一类语境存在于由语言内部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即一个结构各个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聚合关系;另一类语境来自于语言外部,是由非语言因素构成。[[xi]] 对于第二类语境,即马林诺夫斯基所说的“情景语境”,弗斯扩大了它的概念,认为“情景语境”涉及一个人的全部经历和文化历史,融合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不只是现在。弗斯这样的分类更符合语言的意义,在语言内部中,从不同层次上对语言意义进行解释;在语言外部上,则比较全面涉及个人和社会因素。
弗斯对语境的定义包括整个言语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正在进行的活动。这与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分类大同小异,但是弗斯的情景语境是指一系列情景语境,体现了弗斯一贯的系统思想:每一个情景语境都包含在更大的情景语境之中,最后所有的情景语境都在文化情境中发挥作用。
再次弗斯首次概括了语境因素,他主要是对比较复杂的第二类语境即“情景语境”的组成因素进行分析。弗斯把“情景语境”抽象成若干类别的观念,以便应用于社会过程中各种可以重复出现的典型事件。情景语境可分为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内部关系可描写为:
(1)参与者的有关特征:(a)参与者的语言行为(b)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
(2)有关的事物
(3)语言行为的效果
外部关系可描写为:
(1)参与者所属的经济、宗教、社会结构。
(2)话语类型――独白、记事。
(3)个人情况――参与者的年龄和性别。
(4)言语类别――社交中的恭维话、骂人的话。[[xii]]
弗斯对情景语境因素首次的抽象概括,使人们在结合语境分析意义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加全面地考虑到各种因素,而且能更清楚地解释语境的变化造成意义变化的现象。一定语境相对于一组语言形式的选择,语境一旦发生变化,其中语言形式的选择也会相应发生变化,语言意义也随着发生变化。这是语境理论的重大突破与飞跃,它不仅注意到了语境在意义构成、解释的作用,还通过情景语境因素的概括,说明语境对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产生了实际的影响,对韩礼德进一步探讨语境变量与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的对应关系有很大启发。
弗斯初步完成了构建语境理论的任务,但语境究竟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这个任务还没有得到解决,需要由韩礼德来完成。
三、 发展阶段:韩礼德的语境理论 韩礼德青年时期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1947年到1950年期间曾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和岭南大学留学,先后师从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和王力。返回英国后在弗斯等人的指导下,1955年完成了用我国十四世纪北方官话译述的《元朝秘史》一书的语言学分析,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的学位。“韩礼德对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是在继承以弗斯为首的伦敦学派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当代的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xiii]]
韩礼德在弗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语境理论。有四个方面的成就:一是通过分析语言的性质和语义的性质说明语境的重要性。二是结合系统思想,从系统与结构的关系、意义的确定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修正弗斯的一些观点。三是从理论实际应用的角度对语境进一步研究,对情景语境的构成因素重新划分,提出一个全新的术语“语域”。四是就语境因素如何支配语言系统选择的问题进一步研究。
韩礼德认为语义是语言和语言之外的某种东西的交叉。语言之外的某种东西便是社会语境或情景,考察语义就必须考虑到语境。情景分析法和情景意义与其他层次的分析法的意义的区别在于:(1)前者涉及有关世界的非语言特征;(2)说话者和听话者都要掌握有关文化的非语言部分。”[[xiv]]因此,从整体考虑语言系统的角度上来看,语言涉及到语言内部的因素,也涉及到语言的外部因素,即社会语境或情景,因此必须结合语境研究语言;其次从“语义”的性质来看,语义是语言和语言之外的某种东西的交叉,作为语言之外的社会“语境”是语义分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