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于宏观与微观盘桓之中迈向显豁——基于接受美学的翻译文学研究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接受美学把读者引入文学史研究,并力图以接受美学为基础,建立一种“可能的文学史”——“接受史”和“效果史”。将这一理论构想用于翻译文学史研究就是把读者的接受行为作为中心环节来连接译者、译作和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历史性交流,以新译作不断打破读者旧的审美视域并籍此发挥其社会功能来揭示翻译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宏观上给予读者深切的眷注。

三、读者的审美期待

耀斯把文学阅读对读者主体心理上已有的既成结构图式称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文学作品一定类型和标准的经验性把握,以之作为内在尺度在阅读行为过程中运作。2)历史阅读经验的积累对新作品的要求。3)现实生活和作品世界的相互参照。读者欣赏一部译作时,他并非同一张白纸一样,让译文在脑中任意发挥,他总是带着自己的先前经验去寻觅他期待的内容。如果读者找到了合乎他情趣的内容,他的审美欲望就得到满足。同时,新的、更高的欲求也在膨胀,他必须探究新的相异于自己先前经验的作品意义。这样,旧的视域与新的要求就形成了一对矛盾,新的审美经验由此生成并进入期待视域。这恰能用来解释翻译中的复译现象。一部译作,随着时代、语言和读者审美情趣的变化必然呼唤新译文的诞生。所以,奈达认为,“一部译文,不管它多么接近原作,多么成功,其寿命一般只有‘五十年’”。[06](129)例如,由林纾首先译介到中国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迄今至少有十五个译本。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接受意识随着时间、地点、文化的变化而不同,他们渴求富于时代气息和符合审美习惯的“时尚”译本。翻译作品作为文学的一种,它的价值构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满足读者审美需求的客体——译作;另一方面是向译作提出审美要求的主体——读者。一部译作在诞生的过程中包含着译者的主观创造,受到意识形态和历史环境等多方面的操控。它是一种精神产品,以一种固定的文本形式保存下来。译作在和读者构成价值关系时,它是作为一种读者的审美诉求而存在的。翻译作品作为文学价值的客体性内容,它的地位和作用固然极为重要,但作为文学价值关系主体方面的读者也不容忽视。离开了读者的需求和参与,译作就不能被“具体化”,而“文学作品本身只不过是书页上一连串有组织的黑色符号”。[05](74)翻译文学不同于一般文学,一般文学是自由舞蹈,而“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07](3)译者在翻译原作时,他首先必须是作为原作的读者,但他的读者身份较为特殊,他是为了创作译作而去阅读原作的,而译作的读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他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译文进行再创造。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R. Ingarden)认为,“文学作品中充满了‘空白’和‘未确定点’(places of indeterminacy),文学作品作为‘图式’的‘构架’,需要读者对它进行‘填空’”。[08](156-157)作为原作的读者,译者在阅读原作时,由于受到“镣铐”的束缚而不能“自由舞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舞蹈。译文的读者在阅读译作时则没有这种约束,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对译作中的“空白”进行填补和充实。王佐良先生曾指出,“其实一部作品要靠读者来最后完成,作者总有读者对象,而作品的效果又完全看读者的反应;实际上,有时候译者纠缠不清的问题,读者认为无关紧要;而他们认为是很重要的东西,译者倒忽略了”。[09](148)因此,译文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独立的意义,只有依赖于读者的阅读,使意义具体化,译文价值才能最终实现,这种译文再现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读者的接受过程。此外,读者还可以凭籍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审美意向有选择的阅读,他既可以略去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对自己有感而发的内容施以信马由缰的想象。总之,译作读者的特定需求决定了译作价值与价值关系的特定性质。

在接受过程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期待有一个求新、求异的心理习惯,他总是希望看到富于异国情调的内容,这是翻译作品本身魅力之所在。论文参考网。鲁迅先生说过,“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10](279-280)译文做到“力求其易解”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保存原作的丰姿”,就是译文在表达原作内容上要注意保持原文的形式、风格和文体特点,翻译才能像翻译。译文保持了原文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性,超出读者已有的经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领略到更多的“洋味”,才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傅东华先生的译作《飘》中把“Rhett Butler”“Scarlett O’Hara”分别译作“白德瑞”和“郝思嘉”,如此中国化的名字使读者看不出任何的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冲淡了异域风情的趣味,降低了文学效果,对读者的吸引力就相应的减小了。在后来的两个新译本中,这样的译法被舍弃,读者的接受取向和审美评价对译作价值的重要作用从此例中可略见一斑。

四、读者对译作的阐释与评判

文学批评可检简约地概括为读者对文学价值的理性评判。接受美学认为,“批评不仅是少数批评家的事,而且是读者大众的事”。[01](302)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对读者洞开,它才有意义。否则,这种意义只是一种意义的潜在可能性。同样,批评的主体也只能是读者,是他们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实现。读者阅读一部译作的同时也在对它作出自己的阐释,这是价值评判的基础。有了读者接受的参与,翻译的文化价值才能得到检验和评价。译者通过读者的取舍来判断社会的价值标准,从而引导翻译在客观的社会价值取向上运行。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翻译作品与普通文学作品一样,有它自己的召唤性结构。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阐发创造出译作,其中内含的思想、艺术意义总会留有某种不“确定性”和“空白”,这需要读者通过阅读去挖掘和填补。读者根据自己独特的期待视域和审美需求对作品的某些方面产生共鸣并重新建构意义。这种意义并非作品本身所具有,对每个读者也都不一样,所以体现了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参与与创造。其次,读者生生不息,对作品意义的不断开掘也是无限的。从历时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意义阐释不尽相同。作品本身的内在意蕴与不同时期的读者的期待视域相互交融,作品意义的重新建构也是无限的。共时来看,同一时代读者由于趣味、修养各异,对作品意义的阐释也是千差万别的。最后,读者对作品的价值评判就是读者通过作品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一种看法和态度。读者关注一件作品,随着其中情节的进展而变换心境,把自己与作品进行对照,表达着对人自身及世界的深刻关注。

因此,批评作为一种阐释,依赖于读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性格各异的个体内把捉作品微妙、幽致的脉息。在翻译批评中,读者的评价往往影响译作实现其价值。即使对于名著,如果“读者不买帐,这就等于否定了译作作为原作的‘替身’所应具有的名著价值,或者说是否定了译作作为名著的生存资格”。[11](47)读者阅读译作的动机各不相同,而且作出的评论往往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的评论能代表最广泛、最直接的要求。因为读者作评论的动机和专家、学者等具有专业背景的评论家不同。普通读者一般都抛去了实用的目的和功利的心态,纯粹是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这样的评价恰中了审美的本怀。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不通一种外国语,常常看些翻译的东西,凭这样的资格来说些意见,外行当然难免。但是外行想法也往往有足供内行人参考的,所以我不避外行之嫌”。[12](643)这说明,对一部译作,要大力提倡读者进行批评。他们代表不同层次和不同的价值观念,其中可能不乏失之偏颇或错误的见解,但这对广开翻译批评研究之门是不无裨益的。

五、结语

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相结合,使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译文读者及其阅读活动上来,开始了翻译美学研究的新思维、新格局。翻译作品不再只是一种独立于读者的客观存在,而是在阅读中实现其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正如阿根廷小说家、翻译家博尔赫斯(Borges)所说,“书是一套死板符号的组合,一直要等到正确的人来阅读,书中的文字——或者是文字背后的诗意,因为文字本身也只不过是符号而已——才会获得新生,而文字就在此刻获得了再生”。[09](148)在翻译文学产生这个意义上说,读者完全应该享有与译者同等的地位,很难想象在没有读者的“荒原”上,翻译文学文本能绽放绚烂的生命之花。

把读者的接受引入翻译文学史研究,勾勒了译作文本与历代读者之间问答和对话的动态历史过程;在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价值判断中,译作价值的创造与再创作得以实现。翻译作为文学艺术的旨趣愈臻圆足,内容也日渐丰赡了。读者,这支翻译主体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宏观与微观的劳作中卓然屹立。


参考文献:
[01]朱立元. 接受美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02]谢天振. 译介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03](德)耀斯.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 顾建光, 顾静宇, 张乐天,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04]钱钟书等, 著. 林纾的翻译[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05](英)伊格尔顿. 现象学, 阐释学, 接受理论[M]. 王逢振, 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06]许钧. 翻译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
[07]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08]陶东风, 主编.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09]马红军. 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10]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 鲁迅全集(第六卷) [M]. 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11]杨哓荣. 翻译批评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12]罗新璋. 翻译论集[A].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TheInfluence of Readers in Translation Macroscopically and Microscopically
—A translation study based on thereception aesthetics
Wang Wen
Abstract: The Reception Aesthetics, which takes readers into consideration carefully,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modern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It links the aestheticswith history macroscopically as well as regarding the creativeness of readersas the key factor in the course of producing art works and passing aesthetic judgmentson the microscopical level. The combin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translation theories would lead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reader; aesthetic assessment; history; horizon
附:尊敬的编辑部同志,本人拙作如能通过,敬请不要删减,谢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动词happen的语义韵和类联接的对比研究
下一篇论文: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现象的认知研究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