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认知的角度看仿拟的生成过程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成员不断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就像石子在水面上激起波纹一样伸向远方,直到与相邻波纹相互渗透。因此, 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的突显的原型定位的,原型对范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邻范畴又是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赵艳芳,2001,63)与此同时,伴随着范畴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范畴原型的承担者也常常是一个不确定的变数,一个模糊的概念:当一个事物的范畴发生了变化的话,其核心成员也会随之产生变化。这就构成了仿拟现象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的认知基础。

首先,范畴的模糊性导致了某些仿拟现象中本体的对象的难以把握.如,“面的、摩的、板儿的、驴的、黑的,以及的姐,的哥”中的“的(dǐ)”系列,前五个仿词原型应该是某交通工具,后两者得原型肯定就是从事某种工作的人了。再例如“行霸、矿霸、电霸、路霸、狱霸”系列与“声霸、译霸、彩霸、凉霸、浴霸”系列,二者虽然本体都称“×霸”,但意义却迥然不同——前者本体之“×霸”,为蛮横霸道、仗势欺压之意;后者本体之“×霸”,多用于广告宣传,标明在某个行业领域中,某商品的质量水平或公司实力居于首位的意思。别看都是“香蕉”,“香蕉人”到了足球场上,也不一定能踢出“香蕉球”。(谭汝为,《话说“蜘蛛人”“香蕉人”》例中的“香蕉人”和“香蕉球”两个仿词明显有着两个不同的本体。

再次,原型的模糊性也造成了某些仿拟现象中本体的难以确定。 例如当代汉语中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零××”式复合仿词:“零”后为双音词名词的,如“零距离、零关税、零事故、零风险、零缺陷、零差距、零次品、零差错、零故障、零误差、零利率、零利息、零利润、零对策、零噪音”等;“零”后为双音词动词的,如“零首付、零投诉、零贿赂、零中介、零排放、零消费、零接待、零换乘、零申报”等。(谭汝为,《“零距离”和“零口供”》)以及以后陆续形成引人注目的“零××”词族原型究竟是哪一个, 我们已经很难辨认。实际上追根溯源,“零××”词族得以出现的基本形式并非汉语土产,而是经过改造的进口货。它滥觞于印欧语专门术语的汉译,原只限于专业术语在某个学科领域的小范围内使用,如“零电路、零功率、零声母、零词缀、零信号、零增长”等。后来,由于表达语用的需要,各种“零××”仿词大量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难怪没有以上的考证,我们已经很难确认“零××”词族的本体.

总之,基本范畴和原型理论为仿拟行为的言语主体对本体的选择即确认提供了一个极有力的理论依据,有效地解释了仿拟生成的原因,揭示了人们创造仿拟现象时的认知过程及制约机制。

图式理论: 仿拟词格中,仿体形成的方式千变万化,有的是通过语音改变,有的是通过加字,减字,换字等构成,但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人们还是可以一眼看出它的本体,因为本体已经在人们的心理中形成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图式。图式就是相关知识和信息网络。 图式(schema)一词来自希腊语,18世纪康德曾论述图式的哲学意义,他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后来完形心理学接受了图式的概念,并通过对人的视觉感知实验,认为大脑的组织形式倾向于尽可能的完满和连贯,即简单、有规律和对称。安德烈(J. Anderson,1983), 皮尔逊( L.Pearson,1984) 和巴特里特(F. Bartlett, 1932) 将图式概念用于讲述和追忆故事。他们得出的结论:记忆不是复制,而是根据大脑中已有的图示重构将要记忆的内容,即改变新认知的事物使其与已有的图式融合的过程。(赵艳芳 2001:187) 各家由于研究对象不一样,对于图式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总的说来,图式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 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机的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而这种相对稳定的表征形式又极大的影响了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曼德勒(J.Mandler,1979) 认为图式即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由两部分组成:空位(slots) 和默认值( default values)。空位是图式有联系有层次的知识体, 默认值是在正常情况下填充空位的事物、动作或事件。(赵艳芳 2001:189)而仿拟辞格的形成过程正符合这种默认值对空位的填充过程。在这里, 仿拟格中的本体可以看作一种空位,这里的空位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既定的关系结构。而新的内容、新的事件、动作,即新的感知对象对本体空位的填充就生成了各类不同的仿体。 例如:按汉语逻辑,以动词性的烹调术语“麻辣”“水煮”“烧烤”等作修饰语的词组,其中心词应是菜品,如“麻辣腰花”“水煮黑鱼”“烧烤牛肉”之类。正是这些本体形成了一种空位结构,生活中新的经验认知的增加,人们把遇到的新的事物--默认值放进这种空位关系结构里面,于是就有了我们每天打开网页看到的“麻辣社区”“麻辣家园”“麻辣楼市”“麻辣生活”“麻辣情爱”“麻辣论坛”“麻辣竞猜”“麻辣爆笑”“麻辣贴图”这类仿词,以至 随后“麻辣男生”“麻辣女生”和“麻辣教师”等也纷至沓来。流行歌曲也有了有迪克牛仔的《麻辣男人》,喜剧电影中的《麻辣宝贝》(谭汝为《“麻辣”、“水煮”与“烧烤”》)就是这种生活经验构成的默认值对本体空位关系结构的填充,促成了上面那些趣味横生的各类仿体跃然纸上。同样的生成方式,使“水煮”与“烧烤”也从庖厨餐桌领地跳将出来,跃上出版物的封面,成为引人瞩目的书名。如《水煮三国》,就标榜“以三国故事为底料,麻辣风味的快意管理学”,以及《麻辣红楼梦》《水煮西游记》等的确也带给读者好读、有趣、形象化的感受。此举使一些原本正襟危坐、枯燥乏味的读物,变化了新面孔,注入了新元素,拽住了眼球,增加了卖点。

突显观:认知语言学的三个研究路向之一就是: 突显观(the prominence view foregrounding)。(蓝纯,2005:92)蓝纯还强调大多数的语言表达都是基于对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或情景的感知。 仿拟的生成过程遵循的认知原则之一就是突显原则。 当我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某个事物时,比如草地上的一座雕塑,我们通常会把雕塑视为整幅画面中最突显的角色(figure), 将其与作为背景(ground) 的草地分开。同样,当我们聆听一首曲目时,我们会自然地将歌手的声音与乐队的伴奏分开,认为前者更突显。这样从背景分离出来的角色总是具有某些特征。角色相对于背景显得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角色更容易被鉴别和记住,更容易被与意义、感觉和审美挂上钩。仿拟生成过程就是人类认知的突显观体现。当我们打算对一个感知对象实施仿拟行为时,首先是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觉察到了本体中角色与背景的关系。 仿体与本体的不同之处对应于角色,其他部分对应于背景,然后又把这一个关系投射到现有的感知对象上面, 从而实现了仿体的生成。达到了预期的修辞效果。所以正是这种角色与背景的对应关系是仿拟达到其预期的修辞效果。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接受理论看涉外导游的翻译
下一篇论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网络语言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