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将进酒》的两个译本看翻译标准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处可谓是本诗由悲到喜的转折点,这种看似消极的现象体现出诗人怀才不遇,又渴望入世的积极心态。许先生并没有传达出“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意思,属于改写。而龚先生的译文可以很好的反映原诗的意义。龚先生选用“golden cup”,许先生并没有译出金樽。笔者认为原诗此处的“金樽”并不一定是真正的黄金做的酒杯,当时的确是有用金银制作的盛酒器皿,但都是供皇亲国戚使用的,诗人只是用“金”这个昂贵物品的代名词来体现奢华的生活,所以golden更为准确,此处龚先生做到了“信”。发表论文。“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了诗人的自信。从字面上看这个“必有用”是被动的,有上天委以重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味道,并不是人主动去争取被“用”。发表论文。此处许先生翻译成主动的,显然是背离了诗人的意思。至于下一句的翻译,龚先生的“earn”一词用的并不准确。诗人强调的是散尽的金钱不需要人的主观努力亦会自己回来,而龚先生则译为再赚回来,这是跟诗人的想法是有出入的。由此可见,译者对原诗理解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理解不同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到“信”的。

4.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里龚先生的“boiling beef and preparing lamb”翻译的并不准确,舍“信”求“达”,但是仍能反映出原诗的意味。许先生的“kill a cow,cook asheep”虽然意思翻译的相当精准,但是读起来缺少了诗人的豪气,舍“雅”求“信”,不能很好的反映诗人的情怀。而接下来的“cheer up”和“do not putdown your cup”又不能使读者感受到诗人高声劝酒的豪爽,仍然是“雅”的缺失。此处,两位译者都不约而同地把“三百”译为写实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古代汉语里,三、六、九皆为概说,代表“很多、许多”的意思,这里不应该译为“three hundred”这个具体的数字。

5.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此处八句为“歌”中的内容。对于“饮者”一词的翻译,龚先生的“gentleman-drinkers”和许先生的“great drinker”翻译得都比较精准。因为此处诗人想表达的饮者并不是整日无所事事只知喝酒的酒鬼,而是想表达有伟大的报复而无法施展,转而借酒遣怀的人。对于“陈王”的翻译,两位译者也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许先生译为“Prince of Poets”龚位先生译为“Prince of Chen”。此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两位先生都在注释里给出了解释。笔者认为此处许先生的译文,更能体现出诗人对曹植的崇拜之情,亦更能体现出此时的诗人的自命不凡和壮志未酬的复杂心理。对于“主人”的翻译,两位先生的理解也不相同。龚先生译为“their host”,许先生译为“ahost”。而笔者认为这里的主人应该不是“their host”,这一句话应该讲的是目前几人喝酒的现场,而非还是讲陈王曹植当年宴请诗友的情景。此处反映了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文的影响。但笔者还是坚持认为译者需要忠实的反映原文作者的思想观点,忠实的翻译原文的内容,还原文章,给读者呈现原文的风貌,即译文要“信”。

6.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处的“儿”字争议很大,而两位先生并没有译出该词。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都并没有一个定论。但其中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儿”指的是:酒肆中的酒保或是主人家的仆人。两位先生的译文在此都不够“信”。

从整体来看,许译本采用韵体翻译,而龚译本采用了散体翻译。中国的古诗讲究意境。笔者认为不管是译成韵体诗还是散体诗,只要传达了原诗作者的意思,并保留了原诗的韵味,那就是好的翻译作品。

从此处两个翻译的版本来看,两位先生都可以做到“达”,但是对于“信”和“雅”就各有一些缺失。许先生虽然保留了原文诗歌的韵体形式,但是在很多地方已经失去了原诗的韵味与意境,过度的追求“雅”而失掉了“信”,并不能算是翻译的佳品。笔者认为龚先生的译文基本可以平衡“信”“达”“雅”三者。李赋宁先生曾在龚先生的《英译唐诗名作选》序中说到:“好的译文一方面要译出原文的神韵,同时也要具有英诗的味道,读起来像英诗。龚先生的唐诗我感到符合此要求,因此愿意推荐给读者。”这也是对龚先生译文的肯定。此处并不是一定要给两位先生的译文比个高下,对于翻译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并无强加之意。只是要强调对于诗歌的翻译,“信”“达”“雅”这一早期的翻译理念仍然是一条不可撼动的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 杰里米•芒迪. 李德凤,等,译.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 商务印书馆,2007.
[2] 龚景浩. 英译唐诗名作选[M]. 商务印书馆,2006.
[3] 许渊冲. 唐诗300首新译300 Tang Poems[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4] 李家秀. 唐宋诗鉴赏辞典[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 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M].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猪狗不如”看英汉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与“猪”“狗”有关的英汉习语互译策略
下一篇论文:从《敬语指针》 学习敬语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