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主人又是犹疑的,性格中善良的一面又总是挥之不去,在主人眼前徘徊,使他拿不定主意。但是,复仇的欲望终于战胜了一切,编务老头的到来告诉了我们这个答案。主人对于黑人去过报社的事情是即激动高兴又害怕的,这又一次体现出主人精神世界内部的斗争。但是主人最终还是高兴的,“他坐在沙发里头发愣,一坐就是两个小时,还不时地痴笑着,像捡到了什么宝贝似的。”“我”的“死”,让主人终于觉醒,主人人性中邪恶的部分终于被压下去,主人也不想“一天比一天更阴险,更冷血”,最终,“我”,主人,黑人,我们三人无比和谐。
二
“精神若要穿越肉体的原始森林,除了一次又一次地同死亡晤面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即使是从那‘关口’死里逃生之后,肉体还会转化成欲望的猛兽,横在追求者的路上。”①『P6』但是,人没有办法超越自己的肉体,人对肉体上的每一轮更深入的认识便带来更深的精神上的悲痛。正如文中的主人,他的上吊并不是为死,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所以才会有这些怪里怪气的需要”,当他在经历了这样一次“需要”死里逃生之后,却只有短暂的轻松,之后就依然“老毛病复发,不仅颓废,而且痛苦,一阵阵发出压抑至极的咆哮。”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主人身上处处被打着时代的烙印,可是他并不能适应于时代,不能见容于社会,办公室里的空气就可以让他丧命,所以就只能躲在家里完成自己的工作。他痛苦压抑到极致,在现有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中却又不知该如何去排遣这矛盾,现实生活中他已经无能为力,于是梦在这个适当的时候出现了。梦是人类的睡眠语言,在梦中人们脱离了清醒的文化意识和理性。
弗洛伊德曾在《释梦》一书中认为,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变现在睡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本文中的主人由于人性中的种种恶意的、非理性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便以一种变异的形式在夜晚的梦中显示出来。就这样,在梦游的状态中,他见到了黑人,这个他灵魂的阴暗面衍化出来的物种。他对黑人望眼欲穿,他希望黑人能代替他完成在现实的世界里他想做的而却由于世俗的礼仪规矩不敢做的事情。正因为如此,黑人在主人上班的地方出现了。主人知道后也是如此的高兴。这是一种被压制的愿望得到了满足。黑人只是主人内心的邪恶衍生出来的物种。主人只能在黑暗和梦游的状态中看到黑人,只有在睡梦中,人类的地自律能力放松时,黑人才会偷偷潜入我们的意识中得到释放。
三
关于善恶的理论,中外古今都有很多大家对其进行了阐释。中国战国时期孟子讲性善说,认为人的天性就是善的,有仁、义、理、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②『P154』孟子认为这四端与生俱来,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心中善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战国时期的另一位哲学家荀子讲性恶论,代写本科论文著有《性恶篇》,与孟子的言论正好相反,荀子认为人性中恶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其实,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他们都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片面地谈论人性问题。但是他们的言论也证明了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几千年前就已经受到了重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人心——人的善恶天性》一书中提出了他的著名理论--人性理论。在西方传统的神学和哲学思想中,人基本上被定义为恶的、堕落的,或者是善的、可完善的。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