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

时间:2016-03-19  作者:罗建玉
如爱人、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立人、达人、博施济众、有勇、不佞等等。如“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论语·卫灵公》),“仁者先难而后获。” (《论语·雍也》)。

 

孔子谈论任何问题,无不围绕着这个“仁”字。“仁”既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又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归属;既是人安身立命的原则,又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的本质。[2](P25)“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孔子作为周礼的嫡传继承者和严格卫护者,认为仁即必须遵守奴隶制等级制度的“礼”,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即“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纵观孔子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首先肯定了“仁”,认为在“仁”的前提下,人人能修身养性,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达到人格美之后,人与人才能按照等级尊卑相处,整个社会才出现一片井然有序、和谐共处的美德景象,此时,整个社会才是美的。因此,孔子的完善主义线索应是由“仁”推及到人格美才到和谐美,进而达到社会美。

(三)艺术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更注重内容的善

对于艺术美, 他认为艺术的目的是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他提倡高雅的艺术,选择表现善的艺术,重艺术的内容。从他对艺术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主张看,他坚持在文质统一、尽善尽美的前提下,把内容的善放在第一位的。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善”指道德内容,“美”指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和享受的感性形式。《武》乐是尽美但未尽善,也就是说,《武》在艺术上达到了最高的标准,但在“善”的方面则比《韶》有逊色,因此,孔子认为《韶》比《武》好。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孔子在齐国专心致志学《韶》乐,“三月不知肉味”,他认为,《韶》乐是尽善尽美,达到了美与善的高度统一。他强调了审美和艺术的思想倾向性与伦理倾向性,强调了内容重于形式的作用,强调了思想标准先于艺术标准的重要性。后世文论家、美学家沿袭这一思路,也都是主张先善后美、以善制美的。

孔子很注重和强调诗歌和音乐的教育作用和社会效果。对于文艺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说。他认为: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之间,既要注意艺术形式之美,又不能忽视文艺内容的充实。如“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诗可以鼓舞人的志气,使人感发兴起,礼仪使人做事合乎规范,能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敬,能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指出艺术是达到“礼”与“欲”统一的重要手段,认为艺术通过恰当的途径“以道制欲”,把人的“欲”导向“礼”,使“欲”符合“礼”,从而实现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表现的高度统一,使与人的感官欲求相联系的自然性情感转化为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理性情感。

同时,孔子把音乐看成是伦理道德的结晶,是美和善的高度统一。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孔子讲“立于礼,成于乐”,立礼是为了立仁,而人的升华则为乐,故曰“成于乐”,乐是人的最高境界。[3](P247)

孔子认为,只有那种情与理、文与质、刚与柔等相互因素,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成相济的不过分不偏激的作品,才是美的,这体现了中庸的思想。如他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即指中、和、雅。在孔子那里,只有这种保持理性精神、克制了粗野情欲的雅正之作,才符合温柔敦厚的伦理道德规范,才会对人和社会有益。

中西古典美学都崇尚和谐,以“和”为美是西方古希腊美学和中国先秦美学的共同追求。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点,在于以中的方式来达到和的目的。所谓中就是折中调和之义。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关雎》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就是赞美《关雎》对哀乐之情的表达无过无不及,合乎中道,堪称典范。孔子认为理想的艺术是温柔敦厚的、中正无邪的、体现中庸之道的艺术,这样才合乎礼,对社会有益,主张艺术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反对情感的无节制的自然流露,就是要求审美必须适度,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走极端,也不过分。因为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就是认为过度与不及一样都是片面错误的,既要反对过,又要反对不及,不能各执一端,走向极端。要克服过与不及的毛病,最好的方法是调和,折中,使两者相互调节:“过”则节之,“不及”则补之,断其过而补不及,从而使其合适相宜,恰当好处。从而具体对“中和提出规范和要求,在艺术中和审美中就具体表现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孔子这种以“中和”为美的审美标准,注重审美对象中对立成分的和谐适度,反对矛盾某一方面过激而破坏其整体统一性,体现出一种辨证精神,反映着他对美的本质及审美规律有着某种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孔子思想的 “仁”、“礼”决定了其思想的伦理化性质。孔子美学思想也不可避免受其伦理思想影响,决定了其美学思想的伦理化性质。孔子美学思想的实质是伦理化美学,是一种礼乐美学。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4](P34)以伦理之仁作为审美之乐的内容,从而使乐成为仁之乐,礼之乐。孔子一贯主张周代的礼乐制度,就在于这种制度将礼乐统一起来,在礼乐制度下的乐是受制于伦理道德的乐。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为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是紧密结合的。[5](P139)

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是善重于美的,但是,另一方面主张善美结合,内容之善与形式之美的统一。孔子强调以善为主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善美结合的尽善、尽美。因此,后代美学家主要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发展尽善、尽美,这张内容之善是形式之美的基础,形式之美必须要表达内容之善,内容之善必须要通过形式之美才能表现。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者并不是互相分割、各自独立的,相反,它们紧紧连在一起构成了孔子美学思想的内容,从这三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国美学思想的奠定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勤福 撰.《论语》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99页.
[2]李振宏.睿通孔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第25页.
[3][4][5]吕双波,田洪江主编.读懂大师智慧丛书[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第247页,第34页,第139页.
期刊:
1.张利群.孔子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1997,(05).
2.陈良运.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社会美与人格美[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第31卷第2期.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寒夜》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说起
下一篇论文:从《战争垃圾》看战争的创伤和治疗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