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三美”看孔子的美学思想

时间:2016-03-19  作者:罗建玉

【摘要】:孔子对自然美谈论的比较少,从他对自然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美学思想中著名的“比德观”。他对社会美谈论的是最多的,包含人格美、和谐美等等。从其艺术美观中,我们可以得出其美学思想是在注重美与善结合的同时,更加注重善的方面。
论文关键词:孔子,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一) 自然美观—“君子比德“观

在中国美学史上,自然界很早就进入了审美领域。孔子对自然美谈得较少。《论语》中有以下几处: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

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巍巍乎!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把奔流不息的水比作不以人的客观意志改变的时间的流逝,暗指人生的短暂,把耐寒的松柏比作顽强不屈的人格,把阔大的天比作尧的伟大功绩和良好品行,把灵动的水比作智者的敏捷,把高大稳固的山比作仁者的宽厚、稳健,把处于中心位置的北辰比作德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一是“君子比德”观,即用完美的君子人格比作自然事物,孔子对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并未做外貌描绘,对其状态性质用途未着一墨,他在观赏自然事物时,激起他美感的不是自然事物的美的外貌,而是通过想象将自然事物的特点与君子的德行品行联系起来,轻自然美而重社会美。在审美关照中,人从自然中直观到了人的道德品质。他认为自然美是没有单独的审美价值的,必须将其与社会美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孔子把自然美视为人的某些精神品质的象征。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不是本然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在人化的自然中,人形象地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把自然之美和人的道德情操相联系,注重发掘自然物中的道德内涵。因此,孔子的自然审美对象,不是原始的、神秘的自然,而是社会化了的特别是伦理道德化了的、与人亲近的自然。在审美观照中,人从自然中直观到了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理想。因此,自然美的本质在于社会美,这种美不是自然本身所固有的,是在人与自然发生审美关系时,从观念上赋予自然的。孔子的这一思想就形成了著名的“比德”说,它成为中国人对自然美欣赏的一个重要特征。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二是强调自然与审美主体的关系,只有在人关照自然事物并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倾注到自然事物上,在自然与人发生这样或那样关系的时候,审美主体与自然才能发生审美关系。否则,自然事物对人说来就是毫无意义,是不美的。人们欣赏自然物美的过程,即是人的道德观念寻求客观再现的过程。他强调美与善的和谐统一,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指出了自然能引起人的美感的原因。

孔子的自然审美观三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特征。天人关系从哲学看论及客观之天与主观之天的关系,亦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无疑是强调主客观、主客体的统一。审美主体所进行的对象并非是山、水本身,而是一种人化的山水,是一种作为审美客体来对待的山水,山水只有人化成审美客体,对“知者”、“仁者”来说才有审美意义,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在人与自然的具体关系上,孔子受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然美观就是建立在这种哲学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亲切的、融洽的,而不是对立的;审美主体与自然是融合的,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彼此疏离的。他们都对自然本身的固有属性如色彩、形状等不重视,欣赏自然美就是欣赏的人自身修养,体验、把握人的生命律动。孔子的“比德”观在本质上即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他的自然美,最后的落脚点在人身上。

(二)社会美—“仁”学思想

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得知他对社会美的论述是最多的。其社会美包括人格美、和谐美等。

孔子的为人就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是使人成为理想的“个人”;另一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是使人成为理想的“社会人”。[1](P99)中国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倡人格美的是孔子。他的人格美是与其仁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他视“仁”为人格美的最高标准,把人格美推上了最高的境界。

对人格美,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观点,意味着孔子强调外在修饰和内在品德的和谐统一。不过,在质和文的关系上,孔子还是更多地倚重质。他认为君子要注重个人仪表,更要注重道德作风问题,要修身养性。他理想中的君子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他认为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什么状态下,也不管住所和饮食多么简陋,只要一个人的精神是高尚的,那么,这个人就是君子,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论语•颜渊》)。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是好人喜欢他,坏人痛恨他,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好人。如:“乡人皆好之,何如?”他答:“未可也。”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他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孔子专注于社会化人格,把学习当做人生一件大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又一次子路问“成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孔子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亦。(《论语·宪问》),如果一个人具有这四人各自具有的“知”、“不欲”、“勇”、“艺”优点,再学习礼乐,就成了“文质彬彬”的人了。

孔子以与人为善为指导思想,以温良恭俭让为方法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他的理想国中,整个社会出现一片和睦共处的景象。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所处的周围环境的社会风气不好,“里”的风气“不仁”,那么就会影响这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如“里仁为美。择处不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他的和谐美观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和谐融洽。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孔子力图描绘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企望建立理想的国家,为此奋斗终身。孔子把“仁”推演到一个国家之上,也即仁政之国、具有审美境界之国才是孔子的理想国。

孔子对社会美的要求是:以“仁”为核心,家庭和乐,人际关系融洽,百姓丰衣足食。如“举直错诸往,则民服;举枉者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

家庭以“和”为美,“里”以“仁”为美。“仁”是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他给仁下了很多定义,可以看做做人的一个侧面。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寒夜》中人情与人性的双语起伏说起
下一篇论文:从《战争垃圾》看战争的创伤和治疗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