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中的龙女
论文关键词:唐传奇,龙女
见有妇人,牧羊于道畔。毅怪,视之,乃殊色也。然而蛾脸不舒,巾袖无光,凝听翔立,若有所伺。————《柳毅传》
在《柳毅传》里面,龙女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就细致的描绘了她的外貌。孤独柔弱的小妇人在郊外的小路边上牧羊。柳毅觉得非常奇怪,再仔细一瞧,发现这位妇人居然是为倾国倾城的大美人儿。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她的面容上没有一丝愉悦之色,穿的衣裳也是普通衣物,这一切都和她的美貌显得格格不入。她一个人站在那儿,似乎若有所思,又似乎是在期待着什么,等待着什么。
在龙女初次出场时作者对于她的外貌只写了这寥寥数语,然而从后文龙女的哭诉里,我们不妨试着推测一下她当时的处境和心情。龙女结婚之后,因为丈夫是个贪图玩乐,没有责任感,被父母娇惯的人,他受了奴仆的迷惑,逐渐对龙女感到厌倦和不耐烦了。龙女觉得自己非常冤枉,平白无故的被丈夫冷落,举目无亲的感觉让龙女想去公婆那里诉苦,希望公婆可以管教好儿子,希望夫妇能够和睦。哪里知道公婆宠爱儿子,不仅仅不帮助龙女对儿子严加管教,反而还日益讨厌龙女,并且说龙女的坏话,还罚她到郊外去牧羊。龙女是贵族出生,她是一个公主,本来应该养尊处优,过着逍遥自在,穿金戴银的富贵生活,现在却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她本来没有任何过错,不应该受到如此惩罚。再者,从小就锦衣玉食的她如何能受得了这种苦楚。在郊外牧羊本是奴仆们的工作,现在却屈尊让一位公主去做这件事,龙女不仅仅觉得身心俱疲,而且觉得自己没有了作为公主的尊严,不光是她自己没有了尊严,还将她的父母家人,她们龙族的人格和尊严都一并被自己丢弃了。龙女不甘心天天都承受着身心的双重煎熬,她希望能够早日脱离苦海,惩罚自己那不争气的丈夫,为自己过的这许多屈辱日子讨回一个公道。她期盼着有一位仁义之士能够替她传递书信,将自己的情况告诉父母,希望父母能早日救她脱离此地。
女子都有着自己的骄傲和矜持,可是现在龙女不得不将自己的悲惨遭遇说给别人听,因为她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面对一个陌生人,自己该如何放下身段放下尊严向别人告知自己的这一切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那个陌生人如果不是一个善良之辈,不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仁义之士,那么自己不仅得不到帮助,反而会惹来一顿嘲笑,此时的自己又情何以堪呢?怀着这样一种既焦急又矛盾的心情,龙女声泪俱下的向柳毅诉说了此事,所幸对方是一个真正的侠义之人,他非常同情龙女的遭遇,答应帮助龙女传递书信,并且说希望龙女早日回家和父母团聚。龙女看见对方如此重情义,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对方是值得她托付救命信件的人,她的得救有了希望,于是非常心满意足、满怀期待的离开了。
言犹未终,而见祥云细雨,异香袭人。俄有一妇人,年可十七八,衣裙素淡,容质窈窕,凭空而下,立庭庑之间。容仪绰约,有绝世之貌。侍者十余辈,皆服饰鲜洁,有如妃主之仪。顾步徊翔,渐及卧所。————《灵应传》
《灵应传》讲的是一位龙女不愿意服从父母将自己配嫁给恶人,因此和对方结仇,双方交战自己屡次失败,无奈之下向将军借兵打仗,最终赢得了胜利的故事。在龙女初次出场时,作者是这样描写的:话还没有说完,就看见天边飘来了朵朵祥云,天空上也降下了丝丝细雨,一种奇异的香气飘散开来,在座的人们都闻到了。没过一会儿,就有一位妇人款款而来。这位妇人年龄不过十七八岁,穿着颜色淡雅的衣裙,她的容貌美丽,身材窈窕。她凌空而下,站在房子中间。她的行为举止大方有礼,并且有着举世无双的美貌。有十几位侍者围绕在她身旁,那些侍者的服饰也非常华美素净,双方的举止就好像是主人和奴仆一样。
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龙女,所以在龙女出场时就会有祥云细雨出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龙作为一种神兽,它的主要职责是行云降雨的。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里面,就有好几次写到孙悟空请来龙王降雨之事。龙既然有着这种职责,那么在龙降临人间之前,也势必该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在这篇传奇中,龙来之前的异象便是云雨来到了。
《灵应传》中龙女的形象是一位貌美如花,风姿卓越的妇人。《柳毅传》里面的龙女也是一位拥有着倾国倾城貌的姑娘。在其它以龙女为主角的传奇中,龙女的形貌也是如此。由此可见,龙女在作者心目中,无疑是美貌善良,温婉如画的可人儿。她们不仅貌美,她们的心灵更美,然而更值得人们敬重的,便是她们那不惧恶势力,与强敌斗争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她们本是手无寸铁的柔弱女子,然而她们不愿意向命运屈服,不愿意向父母低头,她们有着自己的原则,她们一定要去追求她们理想中的生活。她们不再是附属于家族、父母和丈夫的人,她们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她们要求有追寻属于自己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和族权、父权和夫权没有关系,这种权利是完全遵循她们自己的意志,由她们自己把握和决定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龙女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她们的自我意识不仅仅觉醒了,并且还在一直不断的增强,增强到她们自己懂得利用外在的力量来帮助自己,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坏人侵害。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是反映社会状况的,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反映出不同的社会现状。这些传奇是唐代传奇,因此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推测出在我国唐朝时期,妇女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并且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觉醒,她们试图通过外在势力来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她们为此做出了种种努力和牺牲,并且希望可以获得胜利。在这两个故事里,龙女们大获全胜,然而在唐代妇女的实际生活中,她们是否也如故事里的龙女一样,摆脱了痛苦,获得了幸福,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两篇作品中,作者将龙女获胜作为结局,表明了作者十分同情龙女的遭遇,也十分同情唐代无数妇女的遭遇,作者希望这些弱女子都有好结局,这既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同时也给唐朝妇女们提供了一份希翼和祝福。
二 龙女语言
妇始楚而谢—,终泣而对曰:“贱妾不幸,今日见辱问于长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愧避?幸一闻焉。妾,洞庭龙君小女也。父母配嫁泾川次子。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舅姑毁黜以至此。”
又曰:“洞庭于兹,相远不知其几多也?长天茫茫,信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闻君将还吴,密通洞庭。或以尺书寄托侍者,未卜将以为可乎?”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女曰:“洞庭之阴,有大橘树焉,乡人谓之社橘。君当解去兹带,束以他物。然后叩树三发,当有应者。因而随之,无有碍矣。幸君子书叙之外,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女曰:“非羊也,雨工也。”曰:“雷霆之类也。”女曰:“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
妻谓毅曰:“人世岂有如是之理乎?然君与余有一子。”相会之间,笑渭毅曰:“君不忆余之于者也?”妻曰:“余即洞庭君之女也。泾川之冤,君使得白。衔君之恩,誓心求报。洎钱塘季父,论亲不从,遂至睽违。天各一方,不能相问。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惟以心誓难移,亲命难背。既为君子弃绝,分无见期。而当初之冤,虽得以告诸父母,而誓报不得其志,复欲驰白于君子。值君子累娶,当娶于张,已而又娶于韩。迨张、韩继卒,君卜居于兹,故余之父母乃喜余得遂报君之意。今日获奉君子,咸善终世,死无恨矣。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