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虽然做到了“团材施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由于大班教学、教学方式传统以及学生的自身原因,而制约了学生的语言习得。因此,本文从“情感因素”着手,分析大分英语分层次教学中学生的情感缺失现象,并提出重建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情感,缺失,重建
一、情感因素的理论依据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的前言地位。因此,情感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Dulay & Burt[2]提出了著名的“情感过滤假设”,充分说明了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他认为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而最佳的情感条件是:学习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者充满信心和学习者心情舒畅、无忧虑感。后来,Krashen [3]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理论,他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收。而在外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如:焦虑、抑制、动机等; 另一类是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气氛等。这样的一些因素对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课堂上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结合我院目前情况,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虽解决了不同英语程度学生的不同需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由于不同层级学生的班额数量不同,如:A层级学生每班可以达到40人左右,而B层和C层级的人数则至少为70人。班额过大、教学模式保守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使得大学英语课堂上出现了情感缺失现象。
1.教学规模过大
大学英语教师资源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普通高校,所以大部分英语课型都只能采取合堂授课。虽然目前我院目前也竭尽全力解决大班上课的问题,但也只能满足几个A层级班级的人数要求。根据对B及C层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70% 以上的学生因为不自信心或害羞而不愿意参与课堂或与老师之间进行互动;40% 的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尽量回避。这两种情况下,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抑制心理占了上风,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效。而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在一年多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中至今仍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爱好、兴趣等,甚至不能叫出自己的姓名。课堂上,只有不到40%的学生能够紧跟老师的节奏,而大部分学生则认为老师的关注也只会集中在这些学生身上,从而感觉自己不被注意,导致自然注意力分散,有的会看其他书籍甚至拿手机上网。这些都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学习效率很低,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益。
2. 教师重认知轻情感
虽然大学教学课程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在众多学校,英语教学模式仍然采用“复习—导入—新课—巩固总结—作业”的程序。传统的外语教学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花在单词和课文讲解上的时间长,学生上课开口说英语的时间比较短。尽管很多老师意识到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性,但实际上采取的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掌握书本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及创造潜能发展相关的情感因素,存在情感缺失问题。所以经常在课堂上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教师一发问,学生赶紧翻书找答案。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没有真正介入教学活动,没有自主话语权。所以这种“轻情感”的教学导致学生的被动与盲从,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分离。
3.学生的自身因素
虽然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了分班授课。但它不能解决的是既使是基础水平相近的同学由于其性格的不同,喜好的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就不尽相同。部分同学外向、愿意参与课堂;而另一些则反之;部分同学笔头作业及理解能力较好,但被提问口头发言时;则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所以课堂上的学生自身的因素,如:焦虑、自我怀疑、紧张、自尊、动机等都会影响到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
三、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课堂上情感缺失的重建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4]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方向。发挥情感因素的正面作用促进外语教学和学习。具体也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立情感教学目标,完善教案设计
教学中,情感目标的缺失与教学设计中,不重视情感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教案的撰写中,教师仅从掌握、了解等方面设计了知识内容,而师生的活动方式没有体现,因此,在撰写教案时,必须加强教学的情感目标设计。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能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情感设计。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情感的基础性功能和目的性价值的整合功能。再次,要改变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教师应积极吸收国外的教学目标陈述方法,学会用行为目标来陈述,把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发挥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
(二) 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借助各种现代多媒体手段,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气氛。尤其是网络、多媒体己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支持平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与各种视听材料,既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背景中体会文化的魅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手段更形象化、多样化,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条件。同时,尽量摒弃“教师一言课”的授课模式,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小组每个成员都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互助,促使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同时,学生在合作小组活动中形成平等、民主意识,并且学会移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接纳不同观点和意见。
(三) 积极进行沟通,促进情感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教师也应该是一名心理学家,他应该知道学生的需要,以及如何以有效的方式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西方教育学家杜威(J.Dewey)曾经指出科学家的学科知识和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学生能够理解。作为一名教师,在情感和智力上能够帮助学生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创造一种相互支持和关心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要感受到安全感和鼓励。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并关注学生的个性,重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和学生只有在情感上彼此接纳、关系和谐,配合默契,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结论
综观我院的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虽然已朝着改革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如何能更好地走下去,我们要认识只有走在“认知”和“情感”的双轨道上,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快。只有兼顾两者,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得以和谐发展,实现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朱纯.外语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
[2] Dulay H C, Burt M K, Krashen S. Language Two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26.
[3] 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67- 68.
[4] 杨臻. 民族院校英语教学情感策略初探[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2).
作者:李喜微 (1981--), 山东人, 讲师,硕士研究生, 从事语言学研究,电话:
工作单位:哈尔滨广厦学院
本文: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编号:JG2012010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