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漫笔古典诗歌“隔”之美

时间:2015-10-14  作者:孙凤华
这与许浑的《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陇因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通过豪门贵族与寒士的强烈对照,用含蓄的表现手法使满腔的愤懑之情得以全部宣泄,两首诗避实就虚,虚实相生。反之,如果直白言说心中不平之事,毫不忌讳,恐达不到巧妙讽喻的效果。正如王夫之所言:“以追光蹑影之笔, 写通天尽人之怀, 是诗家正法眼藏。”

 

用精炼含蓄的语言,描写一种怀念的情态,写的缠绵细腻,却又不露痕迹。笔者认为,张仲素的《春闺怨》是当之无愧的佳作。“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蓝忘菜叶,昨夜梦渔阳。”手提竹篮,忘摘桑叶,这位少妇满怀心事,原来是魂牵梦萦出征塞上的良人。一个“忘”,一个“梦”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春闺少妇的怨情,但怨而不露。可与“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悔”字有殊途同归之奇。

诗歌以长取胜,貌似多而实少,无尽则有尽;引一概万,貌似少而实多,言不尽意。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包含了深邃的意境、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诗人用含蓄深邃的“隔”的笔法以少胜多,塑造意境,以乐景写哀情,盛开红花与寥落行宫,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互相映衬,这几组蜻蜓点水式的对比犹如海明威“冰山理论”中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闲坐说玄宗”一句给人留下悠长的回味思考,恰如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读者可以根据历史和生活经验,遨游驰骋想象,从各个角度去补充想象她们“说玄宗”的内容,如此可谓是将“隔”之度拿捏的恰到好处。简短的四行诗却蕴含了无尽的韵味,相比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可谓是“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微之《行宫》诗才四句,读者不觉气短,文章之妙也。”(明人瞿佑《归田诗话》)

四、“隔”之美

诗贵含蓄,但亦如隔雾观花,把握好“隔”的度,自然就能够引发读者深邃的联想,品味“隔”之美。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历久弥新,百读不厌,其奥秘之一就在于其含蓄和朦胧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光芒内敛,情词在外,引而不发。顾况的《宫词》,李白的《玉阶怨》,温庭筠的《瑶瑟怨》均是如此,试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28字五句,但语言凝练内容丰富。诗前三句共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作者惜墨如金,寥寥数十字,把一种驿旅独行、客情如梦、西风萧瑟、秋景荒寒的情景烘托出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萧飒悲凉的秋景图。全诗通首布景, 不露情思, 而情愈深远。“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此乃隔之妙用,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艺术表达和形象塑造以及技巧的运用上,“隔”,未必会损坏审美的效果。“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隔”是一种朦胧美,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恰如名画“蒙娜丽莎”,之所以能成为传世名作,或许更多是因为其朦胧之“隔”—神秘莫测的微笑,是和蔼可亲的微笑还是多愁善感的微笑,我们不得而知,自有读者自己去评断。再如戴望舒的那一首朦胧诗《雨巷》,小桥,流水,雨巷,茶水楼,乌篷船,篝络出那古朴柔情的江南,带我们进入一个梦幻般的意境,重温古时的情韵。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通过邹忌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他以自身经历设喻讽谏齐宣王,最后成功纳言。而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直言进谏换来的却是腐刑之惩。同样是进谏,表达方式、运用方法不同,却导致可大相径庭的效果:一个含蓄委婉,暗示比喻,寓意深刻;一个直白袒露,直言不讳。试想,能将满腔的爱、恨、悲、愤以致全部的血泪都能聚在笔端,倾注在《史记》当中的能有几人?

黑格尔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东西”。含蓄蕴藉、朦胧悠远是诗歌的重要审美品质,它们赋予了诗歌蕴藉深厚、情味隽永、余韵无穷、包容宏富的内在审美特性和空灵超脱、变幻多姿、以少胜多、灵动秀美的外在美。“言不尽意”,读者由诗之“隔”去品味诗中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味,借助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去感受作者真切的情感和诗歌的美妙,这才是“隔”的真谛。

注释: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6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A].《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3]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01页.

[4]魏庆之《诗人玉屑》(上).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5]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严羽《沧浪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4页.

[7]唐志契《绘事微言》,《画论丛刊》(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版,第166页.


参考文献:
[1]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12.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曾敏之《古诗的艺术魅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0.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警示者,镜像,笼子—《毛猿》中的人物米尔德里德
下一篇论文:美丽的战场之花——浅论《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