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个体寂寞”到“群体寂寞”经验的书写—何其芳诗歌创作解读

时间:2012-09-13  作者:唐卫萍

论文导读::本文从分析何其芳早期诗歌出发。何其芳的后期诗歌书写较之早期的创作。这种冲突在诗人内心可以说已经酝酿成熟了。
论文关键词:早期,后期,冲突,群体寂寞
 

在很多评论家对何其芳的书写中几乎都有同样的论点:诗人何其芳以1938年奔赴延安为分界点,其思想和艺术创作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认为他的后期创作“思想进步、艺术倒退”强调其诗风的断裂。本文从分析何其芳早期诗歌出发,探讨其诗作中蕴含的情感结构和其诗歌书写特点,试图说明:何其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模式延续到了他的后期诗歌当中;同时,他在革命集体生活中始终摆脱不了的“寂寞”体验、以及他对这种“寂寞”体验的左右摇摆态度构成了他后期诗歌创作艺术探索和思想探索的重要质素;何其芳的后期诗歌书写较之早期的创作,无论是在思想探索上,还是在艺术表达上都变得更加结实了。

一、《预言》中的“独语”——早期诗歌书写的出口

何其芳的诗歌创作生涯从1931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一些作品陆续在《现代》、《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后与卞之琳、李广田合出《汉园集》,名列“汉园三诗人”。1936年,其散文集《画梦录》以绚丽的文采表现象征的诗意,创造出独立的抒情散文体文学艺术论文,获《大公报》的文艺奖金。值得注意的是,在《画梦录》这部早期的散文集当中我们已经能够发现其在诗歌创作中极富个人性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情感结构。

何其芳早期的诗歌创作集中于1931—1935年,以《预言》为代表。以1935年他在莱阳的创作为过渡,1938年他奔赴延安,迎来了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以《夜歌》作品系列作为代表。[②]从何其芳带着《预言》登上诗坛开始,他敏感而又热情的抒情语调和音乐般的节奏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寂寞、热情、幻想,毫无疑问我们似乎可以在每一个诗人身上找到的条件,造就了何其芳诗歌中强烈的“独语”风格。这样一种“独语”风格的形成与他对“寂寞”的个人体验紧密相关。

这种对“寂寞”的深刻体验来自于童年的封闭生活。何其芳出生于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从小接受私塾教育,在十五岁上新式学堂之前,他一直生活在一个幽闭的世界里。他如是描绘童年生活的场景:“我曾先后在它里面关闭了五六年。冰冷的石头;小的窗户;寂寞的悠长的岁月。但我是多么清楚的记得那些岁月,那些琐碎不足道的故事,那我曾在它上面跑过无数次的城墙,那水池,和那包着厚铁皮的寨门。我还能一字不错的背诵出那刻在门内一边石壁上的铭记的开头两三行……在城堡里。”[③]“我终日听见的是窗外单调的松涛声,望见的是重叠的由近而远到天际的山岭。我无从想象那山外又白云外是一些什么地方,我的梦也是那样模糊,那样狭小。”[④]何其芳曾经说过:“我时常用寂寞这个字眼,我太熟悉它所代表的那种意味、那种境界和那些东西了,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到现在。我怀疑我幼时是一个哑子,我似乎从来就没有和谁谈过一次话,连童话里的小孩子们的那种对动物、对草木的谈话都没有。一直到十二岁我才开始和书本、和一些旧小说说起话来。”[⑤]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独语”不仅是诗人所擅长的文学艺术论文,简直可以说就是他与自身、与世界交流的方式论文格式范文。

可以想象一个整天与古书为伴、关在城堡里的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肯定是惊人的,尤其是内心世界的开拓肯定是惊人的,如果他有足够的热情的话。就正如《追忆似水年华》只能由普鲁斯特写出来一样,只有他才能敏锐地用味觉触摸到那块小玛德兰点心所打开的在过去某一时间所在的空间,以及那个空间里的所有事物、感觉意识。外部世界的缺失和促狭、野史神话的诱惑、古典诗词的熏染,私塾生活的训练,构成了何其芳幼年认知世界的全部经验,也塑造出了诗人独特的性格气质:柔弱、敏感、幻想。因而在诗人幼年的世界中就存在着一种不平衡的关系:促狭和广大。这种促狭表现在他对社会人世的无知,而广大则是想象世界的异常丰富。而这个幻想的世界的存在大大的激发了他对于理想世界的热情。[⑥]何其芳在散文《饥饿》中写到:“我是一个多梦的人。罗曼。罗兰说过:‘人的精神上有这样大的对于幸福的渴望,当实际上没有可享时,那就一定要想法来创造。’当创造也不可能的时候,人有时就用梦来代替。”由此我们也可以解释诗人在黑暗中的模糊了时间概念的美妙幻想。

童年的独特经历给了诗人独特的思考世界的方式:黑暗对于诗人来说是一种安全的倾诉空间,幻想可以说是在黑暗中打开世界、走进世界的方式。而“独语”则是诗人自我表达的最好的方式。封闭、黑暗、热情、幻想、独语成为诗人独特的情感和艺术创作的印记。他的艺术世界正是用这几个因素的相互磨合中逐渐生长起来的。而他的早期代表作《预言》鲜明地体现了他的性格气质以及他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方式。

在《预言》这首诗当中我们看到何其芳在宣告,他是寂寞的,但他也是热情的。[⑦]尽管他的早期诗作中表达悲哀和叹惋,但是整体的基调却是明快的。正如他在诗歌《枕与其钥匙》里面写到:“自叹我的悲哀明净/如轻舟,不载一滴泪水。”他在《梦中的道路》中说:“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正是这种姿态使他的诗哀而不伤文学艺术论文,充满了青春期的明快和活力。

在《预言》这首诗里面,我们首先抓住的是“幻想”这个特质。《预言》本有一个神话原型,即森林女神厄科对绝世男子纳尔斯梭的爱恋。但正如孙玉石先生在《论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当中所分析的:‘何其芳创作中没有取瓦雷里《年轻的命运的女神》的思路。他在关于纳尔斯梭的“拒绝”森林女神爱的传说里找到自己情感世界共鸣的原素,找到了创作《预言》的灵感。’诗人在《预言》中所表现出的“神”的出现又离去完全是在想象中来完成的。

在本诗的第一小节,时间是完全模糊的,“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预示着文本的时间维度在诗行开始之前就已经在流动。“终于”既意味着一个时间段的终止,又意味着一个时间段的开端。在开始和结束的地方诗人开始诉说他的梦。也许是一瞬间的偶遇,也许是九年的期待,也许是千年万年的轮回。像是忽然闯进了一片黑暗的荒郊,空间像黑色的幕布在叹息似的足音和麋鹿驰过苔茎似的蹄声中徐徐拉开。诗人像是在一片黑暗中激动地发问:“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在追问中,诗行休止。回答在分节中被抛进了一个没有回声的深渊,总之我们没有听到任何声音,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热切的盼望着的灵魂,还有他热切的询问,在黑暗中我们无法看清他的形体。世界似乎刚刚敞开又马上关闭了,紧接着一片明亮在下一节展开。在第一节当中似乎就要明晰的时空被诗人迫不及待的回答隔断:温郁的南方一下子照亮了黑暗,春天的百花,痴恋绿杨的燕子在诗人的眼睛里闪闪发光。时间此刻停止在温暖之中,仿佛也随着诗人一起睡去,我们无法知道诗人在梦里睡了多久。第一节中的黑色幕布在这一节中借助诗人的想象被照亮了。总之时间依旧是个未知数。

短促有力的“请停下”把我们又拉回了线性时间的轨道,诗人开始了他的对话:“请停下”是情感的第一次展露,诗人打算从此开启自己的心灵空间,时间在此又发生了逆转,似乎要打开记忆的闸门文学艺术论文,而高扬的火光似乎又向往着未来,诉说的动作发生在现在。而“不要前行”则又带着一种孩子气的威吓,这两节诗之间明显有一个情绪的递进的关系,挽留带着试探,也带着一丝希望。而到了“一定要走吗?”这一节则达到了情感的高潮,在挽留未果之后,他决定与“无语的神”同行,但他似乎总是无法跟上,因为在每一节的休止都意味着诗人希望的破灭。每一小节的开始都开启了一个独语的空间,随着节的分段,每一个独语的空间在开启之后又关闭。最后,诗人终于停下了脚步,“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脚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诗人终于站在此刻的时空中发出了声音。而诗人出现之时,也是脚步渐渐远去之时。时间又被抛入了深渊,世界似乎重又陷入了黑暗论文格式范文

在诗人的想象当中,时间完全隐匿在黑暗当中,叙述的起点是完全被黑暗笼罩的。因为诗人是用耳朵来辨别“年轻的神”的,在全诗当中我们始终没有看到“年轻的神”的正面形象。在《预言》中每一小节的休止都留下了一段空白,读者只能从下一小节想象、寻求“无语的神”的形象,而“年轻的神”却并没有因诗人情感的高涨而现出真面目。因而全诗被赋予了一种迷离的气氛,这是非常符合幻想的情形的。

我们发现在诗歌当中诗人始终在和一个缺失的他者—年轻的神对话,他者从来都是不在场的,他的世界寂静到只有他自己的热情和声音。诗中所描写的对象始终不曾露面文学艺术论文,这样一种“独语”的叙述方式在何其芳的诗歌里可以说比比皆是。而处理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成为塑造他的“独语”表达方式的最重要的动因之一。在《写诗的经过》这篇文章中何其芳说:“在我参加革命以前,有很长一个时期我的生活里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出现在文学书籍里和我的幻想里的世界。那个世界是闪耀着光亮的,是充满着纯真的欢乐、高尚的行为和善良可爱的心灵的。另外一个是环绕在我周围的现实的世界。这个世界却是灰色的,却是缺乏同情、理想、而且到处伸张着堕落的道路的。我总是依恋和留连于前一个世界而忽视和逃避后一个世界,……。”他所留恋的“前一个世界”正是他在延安时期正努力抛弃的,而他所逃避的“后一个世界”却是他要积极融入其中的。何其芳的后期创作展现出了这种挣扎和矛盾的心态。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Lakoff的框架理论角度阐释习语-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下一篇论文: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_朱熹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