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从“楚辞”篇目次序变化看历代楚辞观_朱熹

时间:2012-09-13  作者:龚红林

论文导读::虽均名之“楚辞”。而其辑录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署名“汉沛国刘向编集后汉南阳王逸章句”。第二条是晁补之路线。清楚辞集注拾遗十七卷李文炤同朱熹集注。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论文关键词:楚辞,辑录,王逸,晁补之,朱熹,黄伯思
 

只要认真留意地将几本主要的楚辞读本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王逸《楚辞章句》、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虽均名之“楚辞”,而其辑录的作品却不尽相同。哪怕是现存最早《楚辞》集,署名“汉沛国刘向编集 后汉南阳王逸章句”,其辑录作品也发生变化,王逸《楚辞章句》就在刘向《楚辞》(佚)作品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作品。而据考证,最早之《楚辞》作品集为刘安所辑,其中便有刘安《招隐士》。[①]或许有此先例,后世“楚辞”辑录发展空间便极大。或遵循王逸《章句》之传统,不断加入自己的创作;或大胆颠覆其传统,如明、清以后凡以“楚辞”名书者,多只辑录屈赋二十五篇。不仅如此朱熹,“楚辞” 篇目排列、注释理解往往各有心得,百家争鸣。正所谓“字经三写,乌焉成马”。何况选注之学本就有极多学术个性元素呢?

诸种文献目录学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历代关于“楚辞”的众多文献究竟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历代作品选录的细微而关键的变化中,体现了各代对“楚辞”什么样的接受心理和学术认识?弄清梳理这些问题,是楚辞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我们宏观把握楚辞学、尤其是楚辞文献学的学术分期,对于研究历代楚辞的接受心理和学术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姜亮夫先生《楚辞书目五种》,崔富章先生《楚辞书目五种编续》为基础文献,大量参阅各类“楚辞”书目叙录、序跋,从接受学角度,看历代楚辞辑录文献之变的基本路线,及其这一过程中对“楚辞”概念的理解。

一、“楚辞”作品辑录篇目、次序变化一览表:

 

时代

楚辞书名及卷数

辑录/注释者

作品篇目、次序

西汉

楚辞十六卷(佚)

刘安、刘向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

东汉

楚辞章句十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曰:十二卷)

刘向编,王逸注

增王逸自作:九思

北宋

重编楚辞十六卷

晁补之

离骚、远游、九章、九歌、天问、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惜誓、七谏、哀时命、招隐、九怀、九叹(次序有调整,并删:九思)

南宋

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

朱熹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哀时命、招隐士(删: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增:吊屈原、服赋

楚辞合纂十卷

张凤翼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反离骚、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楚词注略

周用

仅录屈赋二十五篇

楚辞七卷(三忠集)

郭维贤

屈原、诸葛亮、岳飞作品

楚辞述注十卷

林兆珂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 (屈宋两人作品

楚辞集解八卷

汪瑗

屈赋二十五篇

楚辞述注五卷

来钦之

屈赋二十五篇

删注楚辞

张京元

屈赋二十五篇,九辩、招魂、大招、

楚辞听直八卷合论一卷

黄文焕

离骚、天问、九歌、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

楚辞笺注四卷

李陈玉

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

明末清初

楚辞通释十四卷

王夫之

屈赋二十五篇,九辩、大招、惜誓、招隐士、江文通爱远山、山中楚辞、王夫之九昭

明末清初

楚辞疏十九卷

陆时雍

离骚、九章、远游、天问、九歌、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反离骚、惜誓、吊屈原赋、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

明末清初

楚辞榷八卷

陆时雍

屈赋七卷,招隐士、反离骚、陆时雍短招

楚辞灯四卷

林云銘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

楚辞约注不分卷

高秋月、

曹同春

离骚、远游、九歌、天问、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

楚辞韵解八卷

邱仰文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吊屈原、服赋、招隐士(依朱熹集注

楚辞发蒙五卷

陈银(女)

仅录屈赋二十五篇

楚辞疏八卷

吴世尚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大招、招魂、九辩、惜誓、吊屈原、服赋、哀时命、招隐士

山带阁注楚辞六卷

蒋骥

惜诵、离骚、抽思、哀郢、涉江、渔父、怀沙、招魂、悲回风、惜往日

楚辞评注十卷

王萌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

楚辞新注八卷

屈复

屈赋二十五篇,九辩、大招、招魂(屈宋两人作品

楚辞节注六卷

姚培谦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

楚辞辑解正编六卷外编二卷

丁元正

正编: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外编:九辩、惜誓、吊屈原、服赋(后缺)

楚辞考辩不分卷

郑知同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远游、吊屈原、服赋、惜誓、哀时命、招隐士

楚辞集注拾遗十七卷

李文炤

同朱熹集注

楚辞辑注四卷附录一卷

萧大丰

屈赋二十五篇,卷末附:九辩、惜誓、哀时命、反离骚

楚辞详解五卷

奚禄诒

屈赋二十五篇

楚辞订注四卷

许清奇

离骚、天问、九歌、渔父、卜居、九章、大招、招魂

楚辞贯一卷

董国英

离骚

楚辞偶钞

失名

离骚、九章、远游、九歌、天问、卜居、渔父、大招、九辩、招魂(屈宋两人作品

楚辞新注求確十卷

胡睿源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大招、远游、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士

楚辞初学读本审音十卷

强望泰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服赋、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反离骚、九思

楚辞释十一卷

王闿运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高唐赋屈宋两人作品

民国

楚辞讲义不分卷

廖季平

卜居、渔父、大招、招魂、九歌、大言、小言、彭咸解、九章、楚词“真”字、天问、离骚

民国

楚辞翼注不分卷

李详

羽翼王逸章句

民国

楚辞选读不分卷

沈德鸿(矛盾)

离骚、九歌、九章、远游、卜居、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两人作品

民国

楚辞发微

路百占

离骚

民国

楚辞解诂

朱学浩

离骚、九辨、九歌、天问

民国

楚辞叶韵考四卷

徐天璋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

民国

楚辞音一卷

徐昂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渔父、九辩、招魂、大招

民国

楚辞选读不分卷

沈德鸿(矛盾)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九辩、招魂、大招

1798年

楚辞灯校读(日文)

秦鼎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

1836?

楚辞玦二卷(日文)

龟井昭阳

屈原赋二十七篇(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

1911

楚辞考四卷

冈松壅谷

屈原赋二十七篇、九辩、招隐士

1916年

楚辞校订(日文)

冈田正之

辑录王逸、朱熹说

1956年

楚辞今读

瞿蜕园

离骚、九歌、九章(哀郢、怀沙)、天问

1956年

楚辞选

陆侃如高亨

黄孝舒

九歌、离骚、九章、天问(节录),九辩(节录),招魂

1957年

新译楚辞(日文)

青木正儿

(仅屈原作品)

1958年

楚辞选

马茂元

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卜居、渔父、九辩、吊屈原、招隐士

1958年

译注楚辞(日文)

桥本循

(仅屈原作品)

1959年

楚辞——南方的歌(英文版)

霍克斯

屈原、宋玉、刘向作品

1967年

楚辞译注(日文)

藤野岩友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仅屈原作品)

1980年

楚辞选注不分卷

金开诚

离骚、九歌(湘君、湘夫人、少司命、东君、山鬼、国殇),天问,九章(橘颂、抽思、哀郢、涉江、惜往日),招魂、渔父、九辩、吊屈原、招隐士

1980年

楚辞新注不分卷

聂石樵

(依据洪补注集注)屈赋二十三篇:九歌、离骚、招魂、天问、九章,卜居、渔父、九辩、吊屈原

1980年

楚辞韵读不分卷

王力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屈宋作品选)

1981年

楚辞今绎讲录不分卷

姜亮夫

离骚、远游、九章、九歌、天问

1981年

楚辞选译不分卷

陆侃如

龚克昌

九歌、离骚、九章(选涉江、哀郢、怀沙、橘颂)、九辩、招魂(部分段落

1982年

屈原楚辞注

刘让言

屈赋二十三篇:九歌、离骚、招魂、天问、九章(附:远游、卜居、渔父)

1984年

楚辞全译

黄寿祺

梅同生

辑录王逸章句全部作品,增鵩鸟赋、吊屈原

1984年

楚辞选注及考证

胡念贻

离骚、九歌、天问、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橘颂、惜往日、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屈宋作品选)

1984年

楚辞注释

马茂元等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屈宋作品选)

1986年

楚辞译注

董楚平

篇目依据王逸章句

1986年

楚辞译注

赵浩如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九辩、惜誓、吊屈原、鵩鸟赋、招隐士

1988年

楚辞新探

萧兵

离骚、九歌、天问、二招

二、“楚辞”辑录的三条变化路线

纵观上表,我们便不难发现“楚辞”辑录之变有三条清晰的路线:

一条是刘向、王逸路线朱熹,也是传统路线,即尊重前代楚辞辑录历史,末卷加入自己和同时代的楚辞作品。如清·王夫之《楚辞通释十四卷》基本遵循此路,加入王夫之《九昭》。但这条路线汉代以后应用者极少论文发表

第二条是晁补之路线,可称为回归路线,即删繁就简,力图在纷繁杂乱之文献界,回归前代“楚辞作品集”之经典面貌。清·李文炤《楚辞集注拾遗十七卷》继承朱熹《集注》,民国·李详《楚辞翼注不分卷》羽翼王逸《章句》,就是这种辑录思路的体现。

第三条是朱熹路线,可称为个性化路线,即增删并用,随意性较大。明清乃至当代以来,走此路线者在辑录界一直为主流。这条路线的随意增删,让楚辞作品辑录个性化增强。或综合前代各类辑录作品为一集,如清·强望泰《楚辞初学读本审音十卷》依据朱熹《楚辞集注》和明·张凤翼《楚辞合纂十卷》选录作品最多。或仅录屈、宋两人作品、或仅录屈赋二十五篇,走到极致者乃至仅录《离骚》一篇而称“楚辞”。故姜亮夫先生曾说:“散乱楚辞者,起朱熹,以后代有增损,皆为熹所蔽,至多不过为朱氏一家之说,不足为正。”(《楚辞通故八十卷·叙目》)

三种路线,体现历代《楚辞》作品辑录一种总体趋势:“权威”性打破,个性化增强。但同时,三条思路也有核心不变之共性,那就是,都以屈原作品为中心,尤其以《离骚》为中心。

三 、“楚辞”作品辑录删选篇次与“楚辞”概念的演变

从上表中还可知朱熹,“楚辞”辑录的作品选择及篇次不尽相同。而选择作品篇目次序的不同,实际反映了辑录者对“楚辞”概念理解的差异。在各类楚辞作品辑录序跋中,均能看到辑录者对“楚辞”概念的理解。

1.目录学楚辞观

最早的“楚辞”观应是刘向、王逸楚辞观,可称为“目录学楚辞观”。“楚辞虽肇于楚,而其目盖始于汉世。然屈宋之文与后世依放者通有此目。”(宋·黄伯思撰《校定楚词序》)《说文》:“目,人眼,象形。”“目”的本意是指人眼。引申为条目、要目、目录。“楚辞”是刘向、王逸建立起的新“目录名”,后世沿用:“刘向编集楚辞十六卷,是为总集之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王逸认为,“楚辞”是一类作品之目,即是“屈原之词”和“祖式其模范”的词赋经典作品之目:“而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暗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论文发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朱熹,永不刊灭者矣。” (王逸《楚辞章句·叙》)

而从王逸《楚辞章句·叙》还可知,王逸是对刘向观点的承续:“读《楚辞》而伤悯屈原,故为之作解。”(王逸《九思·自叙》) “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后世雄俊,莫不瞻慕,舒肆妙虑,缵述其词。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又以壮为状,义多乖异,事不要括。今臣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王逸《楚辞章句·叙》)姜亮夫先生也认为:“《章句》十六卷今次,即刘向原次。”[②]

2.流变的楚辞观

第一个反对王逸的晁补之也有自己的楚辞观,可称为“流变的楚辞观”。一方面,认为 “楚辞”是刘向所编作品集名称,包括屈赋和拟作。故对王逸《章句》有许多批判而《重编楚辞》,除了按照作者时代先后重排作品次序外,又因王逸《九思》“非旧录”删去,以还原刘向《楚辞》原貌:“王逸,东汉人,《九思》视向以前所作相阔矣。又十七卷非旧录朱熹,故去之。”(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卷四上“《重编楚辞》十六卷”提要)另一方面,又认为“楚辞”仅指宋玉以后至宋代模拟《离骚》之作,屈原作品为“离骚之辞”,且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诗亡而后离骚之辞作”( 宋·晁补之《离骚新序》)。“离骚之辞”是屈氏原创,是“源”;宋玉以后至宋代模拟《离骚》之作称为“楚辞”、“变离骚”,是“流”。其论曰:

补之既集续楚辞二十巻,又集变离骚二十巻。或曰果异乎?抑屈原之作曰离骚,馀皆曰楚辞矣。(晁补之《变离骚序》)

《续楚辞》二十卷,右族父吏部公编。择后世文赋与楚辞类者编之。自宋玉以下至本朝王令凡二十六人,计六十篇,各为小序以冠其首,而最喜沈括,以为辞近原,盖深探其用意疾徐其步骤而与之偕然,亦暇而不廹也。

《变离骚》二十卷,右族父吏部公编。公既集《续楚辞》,又择其馀文赋,或大意祖述离骚,或一言似之者,为一编,其意谓原之作曰“离骚”馀皆曰“楚辞”。今“楚辞”又变,而乃始曰“变离骚”者,欲后世知其出于原也,犹服尽而系其姓于祖云。所录自楚荀卿至本朝王令,凡三十八人,通九十六首论文发表。

(宋·晁公武撰《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此种楚辞观前后矛盾,故并不为宋代楚辞学界认同:

《汉书·朱买臣传》云:严助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朱熹,帝甚悦之。《王襃传》云:宣帝修《武帝故事》,征能为楚辞者,九江被公等。楚辞虽肇于楚而其目盖始于汉世,然屈宋之文与后世依放者通有此目。而陈说之以为惟屈原所著则谓之离骚,后人効而继之则曰楚辞,非也。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3.抒情文体楚辞观

朱熹楚辞观可称为“抒情文体楚辞观”。他认为可入“楚辞”之作品,其内容旨意应继承屈原《离骚》幽忧穷蹙、怨慕凄凉的抒情传统。

右朱文公所定也,《离骚》凡七题二十五篇,皆屈原作,定为五卷;《续离骚》八题十六篇定为三卷。……公谓屈子者,穷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之词也。故今所欲取而使继之者,必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乃为得其余韵。而宏衍巨丽之观,欢愉快适之语,宜不得而与焉。(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卷五下“附志·楚辞类”《楚辞集注八卷后语六卷辨证一卷》提要)

右楚辞集注八巻,今所校定,其第录如上。盖自屈原赋离骚而南国宗之,名章继作,通号‘楚辞’。大抵皆祖原意,而《离骚》深逺矣。 (朱熹《楚辞集注·序》)

故朱熹《楚辞集注》作品辑录时,全冠之“离骚”之名,今传本《楚辞集注》八卷目录:“离骚经第一、离骚九歌第二……续离骚九辩第八、续离骚招魂第九……”。依据此楚辞观念,朱熹删去:《七谏》《九怀》《九叹》《九思》,认为“《七谏》以下,辞义平缓,意不深切,如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楚辞集注·序》);而增加贾谊《吊屈原》《服赋》。继承赞同朱熹楚辞观的有:清人吴世尚、丁元正、郑知同、李文炤等。朱熹的“楚辞”观念显然受到了其前晁补之的“变离骚”概念的影响朱熹,但更正其自相矛盾处。

4.地域特色楚辞观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继承刘向王逸的楚辞观,并从作品特色上来定义“楚辞”,认为正宗“楚辞”是“屈宋诸骚”。汉代以后还有其馀风,宋代赋文再称“楚辞”便有失正宗了:

自汉以还,文师词宗,慕其轨躅,摛华竞秀,而识其体要者亦寡。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自汉以还,去古未远,犹有先贤风槩,而近世文士但赋其体、韵其语、言杂燕粤事兼夷夏,而亦谓之楚辞,失其指矣。……政和初元七月此文亦见雄本传初吉武阳黄某长睿父序。(宋·黄伯思撰《东观余论》卷下)

此观点影响深远,明清及当代辑录作品往往集中于屈宋二人或许与此有关。

四、馀论

王逸之后各类“楚辞”集的流传,加速了人们对“楚辞”内涵和源头的思考。如作家沈德鸿(矛盾)在《楚辞选读·绪言》中说:“刘彦和说:‘楚之骚人,矩式周人论文发表。’(《文心雕龙·通变》)顾炎武说:‘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日知录》)都是代表此种《诗经》一尊的观念。把《楚辞》和《诗经》混牵在一处,仅以时代先后断定他们的‘血统关系’,结果必致抹煞了“楚辞”的真面目。”[③]这开启了后世“楚辞”探源的阀门。

当代“楚辞”辑录往往依据王逸章句和朱熹集注。并注意凡作品收录不全皆用“选注”“选译”标出,如《楚辞选注》,《楚辞选读》等,但也有以偏概全者,体现了当代辑录者思想中,“楚辞”作为书名含义已逐渐淡化,更多的是作为文学体裁的“楚辞”。

“当时易晓,隔代难知。”(民国·彭泽陶《离骚今译校注与答问·自叙》,《书目续编》第176页)不同时代的楚辞辑注层出不穷。形成不同辑录注释流派:“传楚辞者朱熹,刘安而后,迄于隋唐,无虑数十百家,今多不传。最通行者,惟王叔师、洪庆善、朱晦庵之注而已。昔贤谓大别之,可分为四派:一位训诂派,王逸等是也;一为义理派,朱子、王夫之等是也;一为考据派,吴仁杰、蒋骥等是也;一为音韵派,陈第、江有诰等是也。余谓尚有词章派,姚鼐梅曾亮等是也。五者不备,不可以通楚辞,不可以读离骚。”(卫瑜章《离骚集释》例言)[④]

无论是三条路线,还是四大流派,都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的楚辞学观念。历代作品选录的细微变化,是我们研究不同时代“楚辞”接受状况时所不应忽略的。

Discuss aboutChange of compiling 'The Songsof Chu' in the past dynasties

GONGHong-lin(Collegeof Liberal Arts of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


参考文献:
[①]崔福章编著:《楚辞书目五种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3.
[②]姜亮夫著:《楚辞学论文集》,转引自崔福章编著《楚辞书目五种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
[③]崔福章编著:《楚辞书目五种续编》[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82.
[④]崔福章编著:《楚辞书目五种续编》[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80.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个体寂寞”到“群体寂寞”经验的书写—何其芳诗歌创作解读
下一篇论文:从《判决》与《小丑之见》看“父子关系”主题_流派特征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