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诗经》中桑意象的原型分析_影响

时间:2012-05-05  作者:佚名
又如《诗经·魏风·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该诗中“彼汾一方影响,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描写了女子在汾水边采桑时发现了“美如英”之子,并在与“公路”“公行”“公族”等贵族公子比较中毫无羞涩地表达了自己对其“美如英”之子的爱恋和赞美。桑园滋润着采桑女爱情的心田。

又如:《诗经·魏风·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怎么写论文。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朱熹在《诗集传》[5]卷五中称此诗是“政乱国危,贤者不乐仕于其朝,而思与其友归于田圃”,因此有人把其称为是中国最古老的田园隐逸诗,但在李立的《神话视阈下的文学解读》[6]中在明确其是在采桑者之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断其时一首“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郑风·野有蔓草》)式的桑女爱情的诗,因为在《诗经》中所写到的桑者,基本都为女性,“桑者”即是桑女,所谓“闲闲”,是形容桑女从容自得的样子,所谓“泄泄”,是形容桑女众多的样子。“行与子还”“行与子逝”恰是在众多的桑女中邂逅了意中人与其共结连理,直到偕老。笔者也较赞同李立教授的推断,“行与子还,行与子逝”是“适我愿兮”“与子偕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四、从桑女爱情到家园意象

桑林、桑园是爱情的隐语,爱情为家庭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桑由桑女爱情的象征延伸出家庭的象征。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开始,以桑树为地名的地方就多次出现,桑树的种植使先民居家的地方逐渐固定下来,桑树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桑林,遂成为家园代称。

例如:《小雅·小弁》

惟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诗经选》[7]译为“:桑树为父母亲手所栽,所以应该像敬奉祖先一样对待它。”在这里,我们看到桑树业已成为家园的最重要的符号。父母长辈之地,正是故乡的渊源。

又如:在上文的分析中,《曹风·鸤鸠》中的“鸤鸠在桑”所表达的意思是布谷鸟落在桑树上,正是有了“在桑”,才有了七子在“在梅”“在棘”“在榛”,可见桑树是依靠,是归宿,这里的桑除具有生命之源象征外,还有家园的象征在其中。

通过以上分析影响,展现了《诗经》中桑意象的桑崇拜(生命之树)---女子(母亲)---桑女爱情---家园文化内涵演变的动态过程,那么,《诗经》中桑意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则重点表现在形成了一个集中表现采桑女形象的叙事文学传统[8]。《豳风·七月》开启桑女文学之先河。它史诗性描写了桑女的具体形象,源于此,为后世在艺术上进一步加工提供了可能。其中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罗敷”美丽、刚强、机智的形象是桑女形象演变过程中的里程碑,其影响最大,流传最广,而以刘向《列女传》所载采桑女为主题的《秋胡戏妻》、《陈辩女》也在民间广为流传。《陌上桑》中的罗敷,《烈女传》中的秋胡的故事都有意上承《豳风·七月》桑女受辱事件,但前者则进一步艺术化浪漫化故事情节,后者则进一步发展情节、强化矛盾,确立善与恶,美与丑的不可调和。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中在有三十八篇诗歌在内容上都和罗敷采桑有关,由此可见,《诗经》中所记美丽的桑女采桑的劳动生活,对爱情的向往和期盼,在爱情上的大胆率直为《陌上桑》《秋胡戏妻》《乐府诗集》等作品中的桑女的塑造提供了形象借鉴,《诗经》记述桑女的故事和艺术手法也为后代文学中的桑女形象提供了艺术借鉴。

[①]原型:原型又译为“原始模型”,这个词出自希腊文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把原型叫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个人身上都相同的,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在剑桥大学一批古希腊文化研究者的努力下,它于二十世纪初叶诞生。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于1957年发表《批评的解剖》,则标志着它的成熟。他把原型具体地运用于艺术批评中,指出“原型”是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或是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一种可以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或者是作品的叙述构思,性格类型,情节结构形象,意象等。它们具有历史文化的普遍的最初的基本形式,并且在作品中得以反复的形象化再现。(加)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J]. 学习与探索 1989年第4—5期.第5~10页.
【2】【3】【5】(宋)朱熹著.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8、30、65页.
【4】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31页.
【6】李立.新中国神话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文史哲 , 2002年第2期.
【7】余冠英著.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8】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交际翻译理论与吴歌中谐音双关语的翻译_文学艺术论文
下一篇论文:论语言学习者的语篇能力_衔接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