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网络安全论文

2010年重大网络事件的舆论传播分析_网络舆论

时间:2012-07-18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网络舆论的要素。在进行网络舆论传播时。我认为网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议程设置。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传播,媒体,议程设置,意见领袖
 

一、网络舆论的要素

⑴何为网络舆论?

网络上的事件是否是一种舆论?这得看这件事在网络上受到多大比重的网民关注。“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占有一定比重的公众表达的相同意见。”[1]一个热点事件之所以成为网络舆论是因为它的确引起了不管是现实还是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广泛关注。

⑵网络舆论的主体

网络舆论的主体是公众,而这里的公众应该有两个标志:“第一个标志,他们有共同的或相近的观点;第二个标志是他们是自愿参与的,具有自主性。”[2]因此,网络舆论的主体应该是那些针对一件事有相同或相近的意见或情绪并愿意主动针对事件发言的那些网民。

⑶网络舆论的客体

网络舆论的客体由两部分构成。第一,网络自身形成的热点事件;第二,由网络加以曝光和扩大影响的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社会问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十大热点事件分别是腾讯和360互相攻击、上海世博会、网络红人凤姐、李刚之子校园撞人致死、富士康员工跳楼、袁腾飞言论惹争议、北京查封“天上人间”、郭德纲弟子打记者事件、唐骏“学历门”、宜黄强拆自焚事件[3]。这里面,凤姐、袁腾飞事件是由网络自身形成并不断扩大影响的舆论事件,而富士康员工跳楼、宜黄强拆事件等则是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经由网络不断扩大影响,从而升级为网络舆论事件的。

二、网络舆论事件的内容分析

网络把议程设置的权利某种程度上交还给了公民,网民在进行顶帖和评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大众设置议程,也因此我们认为网络舆情不容小觑。

从对象上看,网民关心的不是传统媒体关注的那些有话语权的人士和专家,而是那些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网络舆论,比如被错判的赵作海等人。而凤姐也以和传统意义上的红人不同的形象,横空出世。

从领域上看,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0年十大热点事件为例,网民关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行政、司法、企业、道德、文化、社会这几个领域。行政司法方面,网民关心的是由行政违规引起的公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如宜黄强拆事件;企业方面,网民关注的是那些在市场机制里不择手段追逐利益的企业,如3Q大战事件;道德方面,网民更关心名人的道德丑闻,比如唐骏的打工门事件;在文化领域,网民们既乐意追捧网络丑角“凤姐”,又热衷于袁腾飞此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另类言论者;社会方面,网民对那些由于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引起的社会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比如李刚之子撞人事件。

从方式上看,在进行网络舆论传播时,网民更乐衷于用“造句”、隐喻和讽刺的网络言语模式,让事件产生连锁效应来扩大其在网络中的影响。比如李刚事件的系列造句,腾讯360事件“一个艰难的决定”系列造句等论文怎么写。这种话语模式的流行是网络语言碎片化和后现代解构主义兴起的结果。

我认为网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议程设置,和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事件涉及到自身利益。这些网络舆论事件涉及的领域大都和网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这些领域出了问题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二,能引起网民情感触动。由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引起的情感共鸣是令网民对相关事件关注的因素之一。第三,有悖于他们的价值观理念,郭德纲、唐骏等人的所作所为明显和传统价值观相悖,网友群起而攻之也是为了捍卫自己的价值观。

三、如何面对网络舆论

首先,网络舆论的存在反映出正常渠道的堵塞。 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正当渠道不畅通,网络才成为当事人的选择,而网络的介入也是此类事件形成网络舆论的一个充分条件网络舆论,最终推动事件的解决。比如今年宜黄的强拆自焚和赵作海案的处理等都是在现实里得不到解决,拿到网上形成舆论从而推动事件的解决。

第二,网络舆论的出现和解决有利于我们社会体制的完善和人民情绪的释放。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带着民众的负面情绪,正确及时地解决可以消减这种情绪。此外,网络舆论的高关注度会促进体制层面的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比如,赵作海案就推动了司法审讯的合法程序。

第三,既然网络舆论具有监测社会环境的作用,那么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正视网络舆论,从中找出各自的问题。要时刻关注网络舆论,注意信息的公开,及时疏导网络舆论。从根本上来说,政府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体制,依法行政;企业要吸取网络舆论事件的教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个人要对自己的公众形象负责,不要作出违背道德底线的事情。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6.
[2]人民网传媒频道.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0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EB/OL].http://finance.qq.com/a/20100513/003602.htm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探讨_课堂教学
下一篇论文:关于我国通信标准的探讨_军队信息化-论文网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网络安全论文
最新网络安全论文
读者推荐的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