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把关人理论与电视编辑。电视编辑对影像信息传播的作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编辑的能力需求。在全媒体语境下。
关键词:把关人,电视编辑,能力需求,全媒体
一、把关人理论与电视编辑
“传播学中最引人入胜的一点,是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双方为在彼此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象征符号所进行的大量的信息择取与剔除。”(威尔伯·施拉姆,1935)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数以万计的信息,但是我们接收到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这是因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 (gatekeeper)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库尔特·卢因,1947)所谓把关人,就是指具有让某一东西进来或出去之决定权的个人或组织。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编辑,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把关人”。“把关人”的权力很大,送到编辑部的消息,每天成千上万,而能刊播的,不过几十条或几百条,绝大部分消息被层层“把关人”在“关口”上拦住了。
在卢因提出“把关”这一概念之后全媒体,许多研究者沿这一思路深入开掘,形成了一系列的把关学说。怀特(D.M.White)认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麦克内利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而绝非怀特模式所显示的一个孤零零的“门区”。此外,对把关研究有所突破的,主要还有盖尔顿与鲁奇的“选择性把关理论”、墨菲的“沉默的看门狗理论”等。
二、电视编辑对影像信息传播的作用
电视编辑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抑制与疏导。前者是指把关人准予某些影像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则是指禁止一些新闻信息流通或将其暂时搁置的行为。电视编辑对电视传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关人”的选择作用
电视编辑的甄选是“把关人”的首要作用。正如美国资深编辑威廉斯所说,编辑的第一角色就应该是“搜猎者”。电视编辑通过对大量的影像资源进行搜索、选择最有价值的部分经过加工后向社会传播,用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病毒信息等随处可见。电视传播的信息本来是为社会和受众服务的,但污染的信息却给社会和受众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了电视传播的公信力,从而也折损了电视传播的价值。因此,为了提升传播价值,就必须对大量的原始信息甚至已经过加工的电视作品进行筛选和判别,有效地排除不需要的信息、选取所需要的信息,有效地排除虚假信息、选取准确反映事件本质的真实的信息中国论文网。电视编辑对影像资源的选择的标准不能排除个人的喜恶,但应是社会准则和观众标准为主。当前,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千差万别的。这就需要电视编辑依据一定审美原则和职业道德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主流观众的要求和兴趣。
2、“把关人”的组构作用
在电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中,除了对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外,编排加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修改脚本、编排摘要一环。在电视作品的生产过程中,电视编辑对各种信息资源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转播,被动地反映,而是根据社会的需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对信息进行一定的组构、整合、加工和策划,实现对原有信息的审美超越和发展创新,使精神产品增值或产生新的功能,从而达到增加社会文化价值的作用。
3、“把关人”的传播作用
人们之间的精神文化,包括信息、思想文化等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另一种是借助传播工具,如报刊、图书、广播、电视等媒介进行间接的交往。前者属于人际传播,后者为大众传播。电视编辑活动正是大众传播的一种。在电视编辑的稿件过程中,大量的符号积累优化成为一种文化产品。电视编辑通过再加工、再创造,把这种文化符号传播出去全媒体,在传播中实现文化生产价值。一方面,电视编辑活动为文化的传播搭起了平台,记者利用摄影机等电子工具记录社会嬗变的影像作品经过电视编辑的审理、把关、选择和策划等一系列工作,才能变成符合社会需求的转播作品,从而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如果没有电视编辑活动,就没有文化传播的平台,记者承载文化信息的影像作品就传播不出去。另一方面,电视编辑活动对文化也起到了推介作用。电视编辑把那些具有真正文化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传播出去,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成果,电视编辑活动就对文化活动起到了推介作用;如果那些具有真正价值的影像作品得不到电视编辑的认可,得不到电视编辑的推介,就会抑制文化的传播。
三、电视编辑的信息把关标准
电视编辑“把关”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作为自身原有经验、看法、兴趣等的总和的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反馈等的影响。在我国,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好的电视编辑,在信息把关方面,要着重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宣传政策的需要。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路线的基本宣传工具之一。电视编辑在信息把关上,要以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和政治形势为导向,加强舆论阵地建设。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后,中央电视台第一时间开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栏”,在《新闻联播》等核心栏目及时播发权威理论杂志重要文章、主要报刊社论,并适时配发评论,并制作《理论热点面对面》、《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等节目,选取鲜活事例解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收到了很好的政策宣传效果。
2、科学决策的需要。科学决策需要准确、全面、可靠的信息作基础。随着现代政治的发展,科学决策前,特别是关系民生的重大决策,更需要以电视为平台,构筑反映民声、听取民意的大平台。如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中国财经报道》、《对话》等栏目都围绕国计民生,直面经济社会热点难点,深入解疑释惑,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投资、消费的决策服务。通过电视节目的形式,组织专家、政府部门、企业代表和老百姓进行广泛讨论和深入剖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信息全媒体,从而提升了电视传播价值。
3、满足受众的需要。受众是电视传播信息流动的目的地,也是传播活动最初产生的动因之一。在电视节目的编排中,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实际状况和要需求,树立“受众本位”理念。受众本位,就是指电视传媒在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应以最大限度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受众的知识需求、情感需求、审美需求、新奇需求等为着力点,以帮助提高受众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作为电视编辑,在信息选择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深入分析电视观众的需求,有的放矢,形成电视品牌。
四、全媒体时代下电视编辑的能力需求
在全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开始将触角伸向新兴媒体,这对电视编辑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编辑的任务不再仅仅是关注单个节目的图像编辑和文字解说词的写作,更要关注栏目的定位、品牌的营销和频道理念的创新,在整个电视传播链环中要扮演全能型的角色。因此,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编辑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一是要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力。全媒体时代电视编辑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强的逻辑思辩力,应掌握大量编辑理论和知识素材,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才能适应全能型的工作角色。数字时代要求电视从业人员反应敏捷、快节奏、高效率、高质量地工作,从策划采访,到制作播出都能在短时间里单独由个人完成中国论文网。因此,电视编辑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二是具有更专业的思维能力。电视编辑是电视作品制作的最后环节。任何电视作品的形成都离不开电视编辑的直接组织。电视编辑的思维方式与工作规律直接影响着最终电视作品的质量。前期制作是一种感情创作,而后期编辑则是理智的思维创造。因此,编辑要在节目中体现自己的思维,加大整合力度,从编辑技术和艺术的整体性出发,按照一定的思维规律、结构语法,进行整体的构思和编排,用电视语言表达感性或理性思维。
三是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电视编辑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各种镜头在被巧妙组接之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是艺术与技术的巧妙融合使之具有叙事传情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创作观念和编辑水准下,同一素材的命运可能会有极大的不同全媒体,传达效果也完全不一样。因此,电视编辑要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选题策划、编辑内容、编辑手段甚至营销策略方面鼎力创新,捕捉市场亮点,发掘并培育市场热点,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
四是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在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频道、栏目的竞争日趋激烈,电视编辑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质量观念,经营观念,注意市场的研究与开发,把电视台当成一个企业来经营,把频道当做产品线来管理,把栏目当做产品来推广,在市场环境下打造电视节目精品。
五是要有品牌建设能力。在全媒体时代,对电视品牌的重视被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内容为王”的理念仍然是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则。如凤凰卫视以时事资讯为品牌、湖南卫视以青春娱乐为品牌、安徽卫视以电视剧为品牌,三大电视台都制作了经受市场考验的王牌节目,以支持整体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建设。如凤凰卫视的《时事开讲》、《时事直通车》、《小莉看时事》等,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安徽卫视的《第一剧场》、《剧风行动》等。因此电视编辑要适应品牌营销的要求,注重内容编排、加大品牌塑造,打造王牌栏目。
参考文献:
[1][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6).
[2]石长顺,唐晓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中国编辑,2009(2).
[3]王静.浅析数字化时代电视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要求[J],当代电视,2010(4).
[4]方毅华.广播电视编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编辑,2008(3).
[5]邓榕.编辑人员把关理论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0(6).
[6]王斌施素雯由“把关人”理论审视新闻编辑的素养[J],东南传播,20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