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图书情报

云计算环境下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研究_障碍

时间:2013-06-27  作者:杨颖

论文导读::概述云计算产生的契机、概念及其发展现状。分析影响当前我国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主要障碍,并基于云计算技术,探讨了解除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障碍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云计算共建共享,数字资源,障碍
 

1、云计算

1.1、云计算产生的契机

目前,谷歌、微软、IBM、亚马逊等公司都在着手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但是以卖书著称的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却是最早提出云计算概念及最早提供成熟云计算服务的公司。非IT企业的亚马逊首先提出影响IT行业深刻变革的云计算概念,这得从亚马逊自身的业务说起,亚马逊在设计和规划自身的IT架构时,为了应对销售峰值必需购买足够多的IT设备,但这些设备平时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亚马逊就想借自身在网站优化上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利用富裕的设备、技术和经验去为其他企业提供服务,让闲置的IT设备“动”起来,为企业创造价值[1]。这就是亚马逊推出云计算服务的初衷。

1.2、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是一种资源使用和交付模式,通俗的讲,云计算就是指用户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资源(硬件、平台、软件)。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本质上讲,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技术的综合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2]。对于云计算, Google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的定义为“所谓云计算,就是要以公开的标准和服务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数据存储和网络计算服务,让互联网这片‘云’成为每一个网民的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云计算使得用户从以桌面为核心使用各种应用转移到以网络为核心进行使用所需资源并提交、分享资源。

1.3、云计算的发展现状

亚马逊网络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是亚马逊云,目前包括4种核心服务:简单存储服务(Simple Storage Service,S3);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简单排列服务(Simple Queuing Service)以及尚处于测试阶段的Simple DB。亚马逊现在提供的是可以通过网络访问的存储、计算机处理、信息排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入式服务。

Google既是云计算的开发研发者,更是云计算最大的使用者、实践者、受益者。Google云包括Google Maps、Google Docs、Google Gmail、Google Reader、Google Calendar等。Google Docs使得其使用者可以通过任何一个与互联网相连的系统便利地访问其保存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目前,Google已经允许第三方在Google的云计算中通过Google App Engine运行大型并行应用程序。且免费使用谷歌的基础设施来进行托管(最高存储空间达500MB)。

IBM “蓝云”为用户带来一系列即买即用的自动化、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复的虚拟化云计算软件,使来自全球的应用可以访问分布式的大型服务器池。使得数据中心在类似于互联网的环境下运行计算。IBM正在与17个欧洲组织合作开展以“无障碍的资源和服务虚拟化”为口号的Reservoir云计算项目[3]

微软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Azure操作系统。Azure(译为“蓝天”)是继Windows取代DOS之后,微软的又一次颠覆性转型——通过在互联网架构上打造新云计算平台,让Windows真正由PC延伸到“蓝天”上[4]。微软还推出Windows Live、Office Live和Xbox Live在线服务。

我国企业率先提出“云安全”概念,即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监测网络中软件异常行为,获取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障碍,并将其推送到服务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将解决方案分发至每个客户端。瑞星、趋势、卡巴斯基、MCAFEE、SYMANTEC、江民科技、PANDA、金山、360安全卫士、卡卡上网安全助手等相继推出云安全解决方案。瑞星基于云安全开发的2009新品,每天拦截数百万次木马攻击。趋势科技云安全在全球建立了5大数据中心,每天阻断的病毒感染最高达1000万次[5]论文的格式

2 、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进展及障碍分析

2.1、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进展成果

自人类社会产生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以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一直是图书馆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和图书馆员梦寐以求的崇高理想[6]。1991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会议,签署了《全国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书》,倡议全国图书情报单位按照“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以国家级信息资源为主的地区级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拉开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序幕[7]。展开了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目前,全国性的图书馆数字信息共建共享体系主要有:(1)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2005年5月由CALIS联合22家高等学校图书馆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迄今参加CALIS项目建设和获取CALIS服务的成员馆已超过500家。(2)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共享工程”)。由文化部牵头实施,于2002年4月正式启动,7年来,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建成了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1678个县级支中心,4797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和75万个基层服务点。并通过各种传播手段提供基层群众使用。工程被群众誉为“基层文化建设中科技含量最高、信息资源含量最丰富、对群众吸引力最强的公益性服务项目,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亮点工程、龙头工程[8]。” (3)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是一个虚拟的科技文献信息服务机构。2000年12月26日,由NSTL组织建设的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网络服务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目前最大的理、工、农、医4大领域的科技信息共建共享工程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4) 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2000年4月,国家图书馆倡议成立“中国数字图书馆联盟”。截至2002年底,联盟成员单位已经达到111家。

2.2、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障碍分析

2.2.1观念问题

观念、理念的创新是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旋律的要求,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图书馆还只是流于口头,具体实践则敷衍了事。“大而全”、“小而全”的意识依然存在于我国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中,共享意识普遍薄弱,缺乏全局观念和开放共享的胸怀,本位主义思想严重,视馆藏文献为本馆私有,漠视共建共享。其实,再有经济实力的馆,也不可能满足本馆所有读者的所有阅读需求,因此,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是极其狭隘的,严重阻碍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创新发展。

2.2.2 体制障碍

首先,管理机制分散。虽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在各系统内部开展的有声有色,但由于我国图书馆长期以来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分属文化部、教育部或科学院管理,因此跨地域、跨系统、囊括所有信息服务机构的全国性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展缓慢,成效并不显著。这种管理体制成为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首要障碍,使得不同隶属关系的图书馆之间难以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难以制定统一的建设发展规划和宏观调控策略,难以实现各系统间有效的协调沟通,从而导致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甚至同系统的图书馆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与合作,导致资源的分散无序和重复浪费严重,资源闲置与信息匮乏并存,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难以实现综合效益。其次,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机制。在许多共享网络组织中,实行的是“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缺乏激励和惩罚机制障碍,致使很多成员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某些成员馆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做出不符合共享组织章程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有力的协调机构来对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信息资源共享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数据库大多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质量不高,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

2.2.3 技术障碍

图书馆之间技术兼容性差,系统软件和文献信息标准化不够。我国图书馆所使用的软件各不相同,有些软件或未采用国家标准CNMARC机读目录格式建立书目数据库,或不支持TCP/IP协议及Z39.50等标准接口,给文献信息的联网检索和传递带来了极大障碍。数据库结构、编程语言、操作系统不同,信息资源的描述方式不统一,

文献标引规则不统一,集成系统缺乏标准化等,严重制约我国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层次。

2.2.4 版权问题

对于馆藏文献数字化的性质,学术界已经达成普遍共识,认为数字化属于复制行为,由于复制权是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通常情况下未经许可不得复制版权作品。虽然图书馆在该领域享有一定的豁免权——我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第八款的规定:图书馆可以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但是,复制的目的只能是陈列或保存版本,任何其他目的的复制均被视为非法。因此,尚在版权保护期的作品的数字化成果不能提供给其他图书馆进行共享;在电子期刊的共享上,图书馆同样面临严峻的版权障碍。图书馆购买的电子期刊一般只能在局域网内使用,超出使用范围就构成侵权。有些电子期刊甚至规定,若向馆外读者提供电子期刊复制服务,每篇论文只能复印5次。随着版权保护在数字领域的不断扩张,特别是新著作权法中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确立,数字图书馆不得不面对合理使用范围不断缩小的现实。显然,版权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是非常不利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各种途径及分析_合作出版
下一篇论文:从管理学视角透析档案信息化建设_图书馆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图书情报
最新图书情报
读者推荐的图书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