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中国人与北美人之间交流障碍问题探讨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在考察了中国人交流的特点及其文化前提与文化哲学后发现。北美人遵从完全不同的社会交流规范和准则。交流障碍,中国人与北美人之间交流障碍问题探讨。
关键词:中国人,北美人,交流障碍
 

中国谚语:旁敲侧击,意在言外。

北美谚语:不要拐弯抹角,心口如一。

在考察了中国人交流的特点及其文化前提与文化哲学后发现,与中国人相比,北美人遵从完全不同的社会交流规范和准则。当遵守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和北美人进行交流时,常常会产生交流不畅的现象。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中国人和北美人在日常交流中易产生冲突的几个方面,探索中美双方交流冲突的具体领域,并提出建议以增进双方交流。

一、中美人际交流面临的困境

下面的两个例子是我们从大量的中美交流不畅的事例中选取的,显示了中美人际交流中易产生的误解。“我就知道你不喜欢我的建议”(中国人),“你怎么知道的?我一个字也没说啊?”(美国人)。“你说可以”(美国人),“那并不意味着我同意”(中国人)。证明当应用有冲突的文化背景时,一个简单的信息会被错误领会,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对有效的文化交流造成障碍。

在交流中,中国人与北美人会持不同的假设、忧虑和期望。因此,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对赞美、恭维的反应不同,会采用不同的礼貌互动形式,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等等。实际上,中国人与北美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交流,肯定会产生一系列问题。间接与直接,含蓄与直截了当,不确定与肯定,都是中国人与北美人交流的不同方式的体现。

影响中国人交流的有中国人中国式的自我定义,中国人关于谈话的信念,中国人人际关系发展进程,还有中国人考虑面子的问题。中国人以他人为导向的天性,在中国文化中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都已渗透到中国人对外交往中所固有的概念中。因此,中国人交往涉及人际关系,而并非个人,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对不同信息的诠释是至关重要的。含蓄、听话、客气,自己人和面子是中国人谈话时的五个关键的交流策略。这五个方面会对中国人和北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根据中国人说话的五个特点,我们找出了经常产生交往差异的八个方面(或称之为困境):(a)“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重要性;(b)“我们”和“我”的应用;(c)礼貌、不礼貌的谈话;(d)间接、直接谈话;(e)犹豫不决和肯定言论;(f)自我事务与自我增强谈话(g)私人、公开的人际问题;(h)有保留的、意味深长的言语。这些差异的出现会对中国人和北美人双方的交流造成困难,并且会渗入到中国人谈话实践的五个关键特征中。

二、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中国文化中的话语与相对应的美国文化中的话语不相一致。中国人不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他们相信“言在意外”和“意在不言中”。本质上,没说的话比说了的话更有意义、更重要。在交谈中,人们需要去推断,去读取言外之意,通过体会和琢磨来找出联系。中国文化高度强调体会和琢磨,这些对于正确的解释信息至关重要。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不在言表,而在于进一步的理解和沉思。因此,给人们留下琢磨和体会的余地构成了中国人交流中含意表达的重要特征,并支持了以他人为导向的中国式自我概念。

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很少直截了当地说出来的,总是给人留下琢磨和体会的空间。因此,在中国文化中,间接表达比直接表达的份量更重或者意味更深长。

此外,还有一个流行的观点就是,词语不足以充分表达人们各方面的以及错综复杂的经历,即所谓的“言不尽意”。考虑到词语本身的不完备性,中国人断言:人们所说的话与他们的想法与感觉可能不相符。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一些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有些事情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而有一些是无法避免的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中国人以及北美人在不同的感知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交流中的尴尬境况。当北美人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这个词语并且坚持要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出解释时,中国人就会感到很沮丧;相反,如果中国人把本没有的意思加进去解释或者对一些事情不加解释,北美人可能会感到信心丧失。以下的两个对话片断可以说明这种差异:其一,中国人:我担心我们的提案会被否决。美国人:你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巴特说她喜欢我们的提案。中国人:我有一种感觉,她并不是真正喜欢我们的提案,她那么说只是为了好听。美国人:相信我吧。我知道她的意思就是喜欢我们的提案。论文格式,交流障碍。中国人:你确定吗?其二,中国人:你能帮帮我吗?我要带陈先生去搭车。美国人:我早就提议要带他一程,但他说,“不用担心,我会搞定”。中国人:他这么说只是为了更礼貌一些,他不想强迫你。美国人:我不介意这样做,但我想他不需要有人带他。

三、我们和我

中国人和北美人在另一个方面的分歧就是代词的运用。他们在对代词的选用方面经常会引起不同的文化解释。鉴于中国人对“我们”这个身份的强调以及集体隶属感和在与别人交流时根深蒂固的集体感,中国人经常有一种倾向,即用代词“我们”去表示集体和个人的观点。而且,当他们以一个团体成员的身份去发言时会比仅作为一个个体而感到舒适。正如Young(1994)解释的那样:中国人的目的是“重新使用言语来使他们都包括其中,而消除说话者固定的角色。论文格式,交流障碍。”因此,中国人的谈话中强调共同职责与集体身份,并且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来防止个人观点与集体观点发生冲突。

然而,北美人更强调“我”这个身份,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及职责。这种文化倾向在北美谈话中代词“我”的使用中反映了出来。而且,北美人对个人观点以及集体观点的表述在他们的语言中分得很清楚。对他们来说,谈话最基本的是为确定个人身份服务的。然而,北美人这种肯定自己的方式被看成是企图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力和以自我为中心,而他们会把中国人说话的方式看成是一种缺乏个人思想、自信、自尊的表现。以下两段对话可见一斑:其一,中国人:你觉得我们这个降低成本的计划如何?美国人:我认为不能通过这个计划,因为它会对我们公司造成一些伤害与损失。其二,美国人:你觉得这个降低成本的计划如何?中国人:我们公司现在很困难,我们不能实施这项计划。

四、礼貌与不礼貌的谈话

初到美国的中国人经常会问:“为什么北美人对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道歉?为什么北美人那么懂礼貌?”。而北美人一般都认为中国人很少说“谢谢”或“对不起”。很明显,当涉及到礼貌的谈话时,北美人与中国人都会打上自己文化的烙印。在中国人与北美人的谈话中的一个明显的不同在于如何说以及对谁说诸如“谢谢”、“请”和“对不起”这些礼貌的话。在美国,考虑到高度的个人独立和自主,任何形式的侵害,无论大或小,都需要一些言语上的致歉。道歉和赞赏因此成了美国人每日谈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被运用到各种社会场合及关系中,包括家庭成员和亲密朋友之间。

然而,北美人讲究礼貌的原则在中国人中间却行不通。中国人在与陌生人或“局外人”的交谈中比与有亲密关系或“局内人”的交谈中更优雅、更有礼貌。相对应地,如果在家庭成员间或亲密的朋友间明显表达出对他们的报歉或感激,会被认为是一种过于正式、疏远、关系不亲密的象征,而不会被看成是非正式、喜爱或关系亲密。例如,当你因为一个朋友给你提供帮助而感谢他时,他会说,“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么有礼貌?我不喜欢这种礼貌,这看起来我像一个陌生人”(w.z.Hu,《人际交流》,1997年1月2日)。最终,在亲密的人际关系网中,歉意与感激之情就被看成是国际化的,以及“直觉的”。结果是,如果把经常使用的这些礼貌用语用于关系亲密的人群中,一个中国人会把这种行为看成是一种关系的疏离,而北美人会把不经常使用这些礼貌用语看成是一种粗鲁的和不体谅别人的行为。以下两个谈话片段表达了中国人与北美人运用礼貌原则的差异:其一,美国妻子:我饿了,你能给我拿一些杯状小松糕吗?美国丈夫:哪一种?我们昨天吃的那种吗?美国妻子:是的,谢谢。美国丈夫:给你。美国妻子:谢谢,亲爱的。其二,中国妻子:我饿了,我想吃杯状小松糕。中国丈夫:哪一种?昨天我们吃的那种?中国妻子:是的。中国丈夫:给你。

五、间接谈话与直接谈话

Graf (1994) 这样说,“中国人倾向于旁敲侧击。他们不够直率,以致于西方人把他们视作不真诚,不值得信任。”直接交谈与间接交谈展示了中美交流中的另外一个方面,间接和直接交谈会以很多形式、会在很多环境中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一下请求的情境和含蓄对直接表达的风格。可以看出,在相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一个简单请求,如问到飞机场的路这种问题是如何很容易被理解的;而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则会是如何不可避免地被误解的。

在中国文化中,为了人际关系和谐和维持面子,请求往往是暗示的,而非明确地说明。交谈中,当听者觉察到来自另一方的请求时,他们可以选择接纳或拒绝。如果听者决定拒绝一个请求,他或她通常会对请求不直接做出反应或转移话题。因此,发出请求者会从听从者一方觉察出讯息,而后在交流中放弃此请求。

在中国文化中,说者与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含蓄的理解,这种理解对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很重要。下面是两个中国人之间交流的三个片断,应受到我们的重视(括号中包括一个人的内心情感):中国人1:这周末我们要去新奥尔良。中国人2:太棒了!真想和你们一起去。你们打算在那儿待几天啊?中国人1:三天。(我希望她能主动提出载我去机场。)中国人2:(她可能想让我载她一程。)你要搭便车吗?我捎你去。中国人1:你确定不会太麻烦吗?中国人2:一点都不麻烦。中国人1:谢谢了!中国人2:别客气!

在美国,人们经常直接明确地提出需求。如果一个人提出需求,他(她)就应该尽可能直接点儿。同时,拒绝他人提出的要求也是一个人的自由。对于北美人而言,说者与听者需要一种明确的相互理解。下面是两个美国人的对话:美国人1:这周末我们要去新奥尔良。美国人2:太棒了!真想和你们一起去。你们打算在那儿待几天啊(如果她想搭便车,她会问我的)?美国人1:三天。顺便问一下,我们要搭车去机场,你能捎我们一程吗?美国人2:当然可以,什么时候啊?美国人1:这周六晚上10点半。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公共卫生危机报道中战争隐喻的功与过
下一篇论文:中国译论—与西方译论的融合并创新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