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师生角色:引导.探索──合作伙伴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是促进学生潜力、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打开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渠道,营造一种真诚、信任、民主、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
在这样的氛围中,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现代师生关系,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开发增值性教学合力。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知识的主宰者、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的角色从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的探索者,变为积极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我们要求教师从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学习策略的选择直至学习成果的评价,都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4.2 教学目标:分层.自主──差异发展
教学目标应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者要共同达成的目标。以往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搞一刀切,搞统一要求,结果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教学成了一种中等生的特权。因此,研究中我们对教学目标实施分层,即要求教师制订目标设定上限和下限,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达成目标,从而使教学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都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教学目标,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从而使目标更具实效,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目标分层的基础上再实施分层教学,最终达到差异发展。
4.3 教学结构:发现.探索──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所谓“同化”就是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的逻辑体系一致时被纳入,认知结构在量上有所增加;“顺应”指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不一致时,改变原认知结构,使其发生质的变化。从这一原理出发,笔者提出 “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发现──探索”式的教学结构,变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旨在强化学生独立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该结构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入手,在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的重点方向,然后通过学生独立的探索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出其中的规律,找寻到最佳的学习途径和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探索到的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4.4 教学方法:尝试.质疑──学会学习
在遵循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下,实施个性化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建议在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时,要多采用尝试法和质疑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两种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独创性。
尝试法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教学方法。即引入学习内容后,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应用原有知识练习运动技能,当学生遇到困难后,教师再作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再尝试,最后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尝试教学法的核心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自觉的认识主体,是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探索者。尝试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探索精神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使学生能学会将以有知识活学活用,增加了对知识和技能本身的进一步理解。
质疑法是让学生自己练习,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合作解疑的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求知兴趣;质疑可使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质疑法要求教师在学生明白“是什么”、“怎么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这样”、“不这样将会怎样”等深层问题。
4.5 组织形式:个体自学.小组合作──灵活多变
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比较多变,主要有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班内教学组织形式。班机教学组织形式,采用自然班或者合班分组的形式。课内组织形式主要有全班教学和班内分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多采用班内分组教学,构建一个教师整体教学、小组合作教学、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动态组合的教学组织系统。
4.6 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性评价──促进学习
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建议作以下改革:一是变总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正确认识评价功能,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教学评价应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而非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体育测验、达标不仅仅是要了解学生掌握了多少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而且是作为一种矫正性反馈系统,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教师对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的评价不应仅仅只是停留在现有的测试水平,而应结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以及身体素质的实际状况,以进步程度而非最终学生的状态作为评价学生努力程度的标准。
二是要变教师评价为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是以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为条件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策略、学习动机及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及调控。建议教学中将较多的评价权交给学生,因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评价能力从不断的信息反馈中调整完善。
5 结论
学校体育具有丰富的发展学生个性倾向性的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应结合体育的特点寓个性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之余,提高社会责任感,树立群体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朱作仁.创造教育手册[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年第一版.
[2] 邱学华.尝试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社出版,1995年第一版.
[3] 卢真金.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
[4] 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4年第一版.
[5] 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6] 林崇德.学习与发展 [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