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 |
时间:2011-04-23 作者:秩名 |
|
|
1.2.2学生主体论的发展
近年来教育理论界又从哲学认识论主客体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新的阐述,这就是后来演化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张彤认为“主导主体论是比较合理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能动性的人,但各自发挥作用的形式不同 [8] 。肖川从文化生态学视角阐述了师生关系,他认为,教学班级是一个由教师和若干来自不同生活背景、性格各异、不同气质的学生所组成的文化生态圈,教师是班级的领袖,起主导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公共领域中平等、理解、双向的人际关系 [9]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督促者,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和教师共同选择,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把学生当作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的认识,成为指导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1.2.3双主体论发展
王维、王维娅认为“双主体论”的教育思想是历史的选择,是现实的需要。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10] 。尽管当代教育理论强调“双主体”,但是局限于“主
体—客体”关系无法对教育过程中的“双主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教学过程有三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免费论文。将教学过程仅仅看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将实践主体“个体化”、“自我化”,撇开了实践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只能揭示教育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教师—学生或学生—教学内容。
2有关师生关系本质理论的发展与新型主体间性关系理论
2.1师生关系本质认识理论的发展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11] 。但是有关师生关系概念界定出于立足点不同,对其本质内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免费论文。20世纪80年代师生关系的界定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
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2] 。姜智认为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其中以教育与被教育、促进与发展为最高核心层次,由它制约着师生间的管理关系、人际关系、伦理关系 [1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陈桂生认为:“师生关系有三重性质:教育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和自然的人际关系,而社会关系的根本性质决定师生关系的性质,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主要标志。 [14] ”金生认为师生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的人际交流的一部分,也是从属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一种‘生活关系’”;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是简单的主体—客体关系,或手段—目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 [15] 。钟素萍从客观性和媒介特殊性角度分析,认为师生之间交往的需要性和个人性、直接性和可感性、情感性和多样性探讨了师生人际关系的特征: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它体现着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或心理关系 [16] 。90年代后期至今,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发展到一个更加合理、科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解高度。李瑾瑜认为:不应该把师生关系单纯定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而将其看成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构成的关系体系,指出:“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认知、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 [17] ”。而叶澜认为,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就要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就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间的交往,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 [18] 。
2.2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理解及其教育学意义
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教育者是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人,受教育者同样如此,师生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形成、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是近现代教育的主题。事实上,教育者把学生当作客体来认识,就不可能把学生当作主体来形成,即使把学生当作主体来形成,由于把他当作客体来认识,认识到的是学生客体发展规律而不是学生主体发展规律,因此也不能以形成主体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当代哲学师生主体间性关系理论消解了传统哲学的矛盾,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主体间关系,把学生既当作认识者、学习者和实践者的主体,又当作被教育者认识和教育的对象主体。在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中,学生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是主体,学生在认识教师及其教育教学内容时是主体,在被教师认识和教育时也是主体。教师在认识和指导学生时是主体,在被学生认识和影响时也是主体。所以,主体间性超越了主体性的自我异化,又保留了个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同时强调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这为师生主体间性关系的形成和学生主体性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教育学意义在于主体间性是对本真的一种追溯,是教育本性的要
求,具有本体意义。首先,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主体间的交流,从而确证了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其次,主体间性抛弃了主体性的主客关系,把教育过程改造为交往实践关系,实现了对教育过程的完整认识;最后,主体间性意味着特殊的人文学方法论,它使教育学走出科学化的误区,成为人文之学。
3高校体育教学中新型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构建
3.1转变高校体育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的转变,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指导思想,促进教学内容、目标、评价以及师生关系的改革。现代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主管体育教学的领导部门要树立教育个性化观念。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处理师生关系,要强调是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准则。此外,教师和学生都要建立自我确认原则,即只有教师和学生把自己和对方当作主体,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成为主体间性关系,体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发挥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一是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之间是平等互爱的“生活关系”;二是体育教学的内容、环境、方法等形成的教育影响,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习惯,在学生心中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