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体育论文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研究

时间:2015-07-09  作者:杨也

摘要:学生本位课程模式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课程模式,本文阐述了学生本位课程模式,探讨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内容、评价和具体实施,揭示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本科生,人本主义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迎来新一轮改革的热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育课程模式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 学生本位课程模式

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又称为人本主义课程模式,源自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欢迎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引导学生,提高学生为目标。其特点是:课程要尊重学生的本性和要求,并与学生生活及现实社会问题联系起来。

1954年,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 Herbert Thelen)首先提出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概念。随后出现的学习方式概念多种多样的,较为公认的观点将学习方式视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任职的取向”。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限制和束缚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多元选择与创造性。教学不注重过程只重结果,教师只看学生的成绩获分数,不管学生的素质与水平,这往往束缚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学生主动参与且乐于探究,师生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生本位课程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需要与兴趣,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生本位的课程理念的内化,以及与外显的教学行为相结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感,成功感,适度降低焦虑感,避免出现厌倦感,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智慧。因此:学生本位课程模式可以定义为,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课程教学的模式。

2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目标是他们体育学习的自我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给本科生提供多样的自我实现机会,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和技能。使他们在自由的、机会均等的条件下,体验成功,自我实现。体育教师要为培养本科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要求他们在自己喜爱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一些体育活动,发展形成的终身体育意识。

3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高校体育课学习的内容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确定了高校体育课内容的框架和选取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应精心选择本科生喜爱、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利于他们终身体育发展的项目,保证他们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能够学有专长。

3.1 增加高校本科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让高校本科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课程本位的体现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在高校的实施,就是增加本科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例如,同一年级的本科生,在学期开始时,让他们申报自己喜欢学习的体育项目,根据他们报的项目和学校体育教师的情况,体育教研室按他们的性别和所选项目进行编组,体育教师分组和分项目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分组、分班教学。

3.2体育教师对高校本科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高校本科生体育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其身体体能、技能、兴趣、爱好、良好心态、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对本科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例如:在“运动技术”和“身体健康”学习方面,体育教师要明确规定本科生预期结果。在“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学习方面,主要依靠本科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以及游戏、长跑、健身操、登山等身体运动来实现。要让本科生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练习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情感定势。

3.3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本科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淡化他们之间的评比,帮助他们学会与课程目标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客观的了解和评价自己。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把本科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也可让他们参与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整个评价过程只强调本科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体验,是一种开放性的评价。评价采用的方式有:自评、互评、教师评等。

自评:让本科生自己对自己做出一个正确评价。如通过上体育课,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验成功,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多少?程度如何?做出客观评价,注重发挥本科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强创新能力。

互评:开展同学间相互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注重培养本科生的观察力、判断力。

教师评定: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本科生特点进行具体评定。如在每学期开始,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测量本科生身体的各项指标,学期末再测量一次,相互比较,根据本科生自评、同学间互评,教师评价,最后体育教师给出总成绩。

4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途径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教学形式,营造生动、活波、主动的教学氛围;要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在当今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的学科本位的体育思想已经被打破。本科生需要的是竞技运动项目本身,而不是项目的竞技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本科生的需要开设出一些新运动项目。例如:国内一些高校根据其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和定向运动等走出校园的运动项目。从这几年的运动实践来看,这些项目的开设符合本科生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既贴近本科生的生活,又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5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意义和存在问题

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倡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以本科生为主体,重视其兴趣和爱好,从而大大提高了本科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便于本科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建立以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的前提下,通过网上选课及对所选的课程和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互动。综观国内一些高校的实践现状,如何将其优势与体育学科的系统性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激发本科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的目标,仍值得研究。此外,采用高校本科生学生本位体育课程模式,需要大量的运动场地和体育师资,如何解决目前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师及场地设施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少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8-89.
[2]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5-46.
[3]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251-1253.
[4]曹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观[J].体育科学,2004,24(3):69-72.
[5]童慧儿,于可红.建立“以人为本”的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46-48.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我国现阶段终身体育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
下一篇论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竞技体育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体育论文
最新体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