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实行通识教育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大学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或者俗称“学校通选课”的一套新学分,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另一种方式是第一学年不分专业院系,大二开始分,如复旦学院。以下是北京四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情况: 北京四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领域分布 
 
    
        
            |   领域 | 北大 | 清华 | 人大 | 北师大 |  
            | 课程数 | 比例 | 课程数 | 比例 | 课程数 | 比例 | 课程数 | 比例 |  
            | 数学与自然科学 | 22 | 39% | 3 | 6% | 1 | 1% | 32 | 29% |  
            | 社会科学 | 8 | 14% | 7 | 13% | 55 | 57% | 33 | 30% |  
            | 人文科学 | 20 | 36% | 6 | 11% | 22 | 23% | 16 | 15% |  
            | 计算机 | 0 | 0% | 4 | 8% | 2 | 2% | 2 | 2% |  
            | 语言 | 0 | 0% | 17 | 32% | 7 | 7% | 4 | 4% |  
            | 艺术 | 5 | 9% | 14 | 26% | 7 | 7% | 22 | 20% |  
            | 技能 | 1 | 2% | 2 | 4% | 3 | 3% | 0 | 0% |  
            | 总课程数 | 56 | 100% | 53 | 100% | 97 | 100% | 109 | 100% |  说明:由于体育卫生类的课程各校情况较为复杂,未计算在内。   [3]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发现,选修课的种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课程内容的划分普遍缺乏明确标准。美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必修课程,而我们这里的通选课则是在原有专业不动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课,可见其效果是不尽人意的。 我国大学教育专业划分过窄、过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基础不宽厚,不能适应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在。目前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普遍做法是“由文、理工等科互选一定学分的课程”,部分通识课程按照专业课程的要求传授,不能很好地反映通识教育的精髓,而部分课程又太浅显,言之无物,特别是公共选修课中概论型、常识型、实用型、技能型、休闲型的课程居多,综合、贯通跨学科课程偏少,课程深度有待拓展。这种做法“只是较低层次意义上的渗透和融合,只是教学内容上的量的增加,其作用也仅止于认识本学科以外其他一些学科零碎的皮毛知识而已。”   [4]   另外、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分配方面也存在问题,以2005年公布的《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为例。在此计划中,四年制的大学本科生,平均修习学分总数为16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平均约为57学分,占总学分的36%。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通识必修课程平均为41学分,约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7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16学分,约占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28%,由于学校规定要求文科学生需选修4学分的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系列课程,理科学生需选修4学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系列科学,其他学分可以用专业选修课程抵充,加之学校课程资源因素,学生修读选择自主权不大。   [5]   (三)通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效益是长期的,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因此,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参与通识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他们从中得到的回报和激励较少,通识课程的教学很少由学校最好的教师承担。免费论文网。没有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不可能保证通识教育的质量。博耶曾强调说:“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究,使学生具有推理、思考能力,高质量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核心,所有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理想的大学是一个以智慧为支撑、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机构——一个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场所。”因此,平庸、学究的教学方式是不受欢迎的,必须打破学科界限,拓宽专业口径,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三、本科教师角色转换的建议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被视为长线课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无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因为如果只实施专业教育,不开展通识教育,那么高等院校就会成为培养普通工人的职业学校乃至训练手工匠师的作坊。其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识教育犹如奠基,专业教育好似建楼;通识教育让人有灵魂、有眼光,专业教育使人有能力、会动手。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被许多人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在这种通识教育的视野中,本科教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需要完成角色转换。因此本科教师要做到: (一)要转变观念,提高师资水平 在教育思想、观念上要善于吸取符合时代发展的、具有生命力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改变过去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创新性人才出发,学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门立项研究,充分加强对大学通识教育作用的认识,提高大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实施学校通识教育,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能够胜任大学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学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通过高起点建设和对现有通识选修课程的梳理、调整和改造,利用较短时间,力争建设很多在国内具有良好影响和示范作用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是有一定难度的,非一流的教师讲授难以达到其效果。因此,学校对建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给予课程建设经费,要对担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的发授课酬金补贴,通过政策支持,让一流的教师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讲授,此外,要使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得以顺利实施还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要出版一批优秀的通识课程教材;要给予优秀的通识课程教师以特别的教学奖励;还要为通识教育师资的培训提供足够的经费;学校教学委员会领导下的本科课程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全校本科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指导本科教学课程质量评估,审议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调整等等。 (二)通识课程的多样化和整合性 要坚持通识教育课程多样化和整合性的原则,使学生在学到广博知识的同时,又熟悉各门课程间的联系,能够在全盘考虑地基础上,从而激发学生对某一专业的兴趣。通识课程的内容,要包括公共基课、各专业的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的目的是在语言、数学、计算机和人文素质等方面为学生奠定扎实的基础,专业基础课按宽口径专业设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 通识教育的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这一目标反映到专业教育上必然要求专业界限,培养学生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增强适应能力。学生在修完基础类课程后,在高年级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通过课程组的选择形成个人的专业方向。免费论文网。这就要求我们按学科大类来招生,通过实行主辅修、双学位等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不局限封闭的狭窄的专业。 (三)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通识教育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其课程内容的跨度大,覆盖面较广,对大学本科教师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一般单个教师很难胜任。这便给高校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们不仅要熟悉各个学科的发展,而且还要了解这些学科的发展趋势。教师要教通识课程必须有团队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正如,可以将其通识教育的教学方式,大致分为课堂讲述(lecture)、小组讨论(section)、研习发表(seminar)、独立研究(Independent study) 等四种。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