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挫折教育——一个臆想的神话

时间:2015-05-14  作者:洪宇平

摘要:目下,“教育”一词已被滥用,不少论者人为臆造出了大量新概念,“挫折教育”成为其中的一种。挫折本无可规避,更不必刻意设置,儿童应在自然的状态中成长。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初步的讨论,以求教于大家。
论文关键词:挫折,挫折教育,社会平等,教育平等

一般认为,所谓挫折就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遭遇障碍或干扰,致使预期目标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焦急、紧张、沮丧、失意的情绪状态。这种障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外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如自然灾害的损失使人类遭受挫折或社会不公正使人产生挫败感;二是个体内部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如肢体不健全或人的期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残缺感。

而据说挫折教育就是指为了提高青少年克服在遇到挫折时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能力实施的某种教育,是在挫折发生前向青少年灌输振作精神、鼓舞斗志的思想,或事先拟设特定的环境让青少年置身其中以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的教育方式。

笔者认为,“挫折教育”提出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伪问题。刻意安排的挫折教育是不可取的因而也是不必要的。

我国的现实教育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平等性,从教育资源的拥有量、教育机会的提供来看,既有城乡教育的不平等,也有城市或乡村内部教育的不平等,更有基于学生家庭所处的特定社会层阶因占有各种资源的多寡不同而形成的不平等。教育的不平等折射出了社会的不平等,或者说教育的不平等其实是社会不平等的缩小和延伸。这是我国教育的总体现状,也是我们分析所有教育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从以上立场出发,极而言之,儿童特别是占总数超过一半的农村儿童和农民工子弟,或许一出世就已遭遇“挫折”以及注定今后将遭遇更多“挫折”。来自社会底层人们的子弟,自幼年起就已目睹并甚至直接参与到父母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的谋生活动中,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挫折?每日为三餐一宿而在社会的边缘辛苦打拼,在城里人的蔑视中低三下四,唯唯诺诺,在孩子的眼中,这不是最好的挫折教育?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城市的孩子,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固然要比农村的孩子好很多倍,但要被迫做大量自己本不想做的事,如被强制参加各种名目的兴趣班等,这在孩子看来已然是很大的人生挫折了。

而“挫折教育”的倡导者们假装对上述现象视而不见,凭空臆造出了“挫折教育”这一新名词。他们从原本善良的主观愿望出发,对我国儿童少年的心理素质之差忧心忡忡,对民族、社会和国家未来的高度责任感与慨然之情油然而生,在狭隘的“城市视角”下,提出了旨在提高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挫折教育”主张。这一主张,恰恰迎合了少数刚刚脱贫的日趋矫情的城市小资和渐入富裕行列的中产阶层的幻觉需要,认为在“富裕”的前提下,应该让孩子尽量多吃点苦,提前受点罪,最好再遭遇一次两次人生的重大打击,似乎非如此孩子就无法成人。比如,有人从日本依靠野蛮体罚培养体育明星中受到启发,开始为我国学校中曾经普遍而大量存在的体罚现象正名;又比如,许多城市孩子的家长把子女送到各种夏令营、冬令营、拓展营中去,接受与其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极不相称的野蛮训练;再比如,学校的教师惟恐优等生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故意设置陷阱使之难堪等等。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正是“挫折教育”倡导者们的极力鼓噪。

其实,但凡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挫折、磨难不过是与生俱来的人生副产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内容之一,任何人对之都无法回避。人生中必然会遭遇到的挫折,固然是儿童成长的不利条件,但又能催人发奋、促人警醒。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何况我们根本就无法拒绝)。梁启超曾经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在这种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再提出所谓“挫折教育”实在是多此一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凡是愿望不能达成的所有失意、失望、失落均可视为挫折,那有什么必要再专设“挫折”和“挫折教育”?生活中什么都会缺,唯独挫折永不会缺。

笔者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很为他十六岁的儿子担心苦恼,因为儿子连一点男子汉的气概也没有。他请求一位拳师帮助他重塑儿子男子汉的气概。半年后,拳师安排了一场拳击赛向这位父亲展示这半年来的成果。被安排与男孩对打的是一位拳击教练。教练一出手,这男孩便应声倒地。但是。男孩才刚刚倒地便立即站起来接受挑战。倒下去又站了起来。如此反反复复总共二十多次。读了这个故事,笔者深为拳师出色的教育技巧折服。这里没有任何矫情和刻意安排的痕迹,只是将训练过程中男孩必定遭遇的挫折如实呈现出来。而教育,本来就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如下事例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有一个小男生回家时带着单元测试考卷,他的数学得了81分。这一分数成了遭受皮肉之苦及心灵羞辱的依据。而隔壁的一个同班女生得了100分,两家父母都对她赞许有加,态度反差极大。由父母或老师施予的上述“有条件之爱”或“差等之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儿童再度遇到不如意之事时,心中的那条悔恨之鞭会一再抽打自己,这难道不会成为儿童自卑、自贬、自责、自虐乃至自杀的根源吗?!

事实上,正如前述第一个事例所言,孩子爬起的能力只能从他不断爬起的过程中训练出来,旁人无论怎么教育都不可能奏效。既然如此,这种“挫折教育”就是多余的。况且,这种教育对孩子来说常常充满屈辱,“教育”他要坚强实际上已经暗示他很软弱,需要扶助才能变得刚强。所以,居高临下的“挫折教育”实际上不是提升了而是削弱了孩子的能力,使之更加怯弱。我们不是在鼓励儿童的自立自强反倒是增强了他对成人的依赖性和对未知外界的恐惧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挫折教育”只是倡导者们凭空臆想出的一个概念而已,并无坊间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有效。我们不必为本已负担很重的孩子再增添额外的“挫折”,更不必就此展开所谓的“挫折教育”,生活本身自会教育孩子,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包括教育者自己亦是如此。我们要做到的只是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由地成长,自然地应对他本就无可逃避的挫折,直到长成我们所期待的健全的成人。更重要的是,我们爱孩子,仅仅是因为爱本身,无需附带任何条件。他们一天天长大,在无可逃避的挫折中,我们怀着爱心,带着鼓励,以温暖的目光注视他们在挫折中站起,我们就已是合格称职的引路人。

笔者期待的教育是,当孩子感觉不如别人即遭受“挫折”时,父母和老师要给他的不是贬低和对比(拿别的家庭和班级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作比较),而更要无条件地陪伴在他们身边。同时,无需刻意教导,更少指责,只是坦然接受,对孩子的爱,不会因此有丝毫减损。

参考文献:
1、 http://www.lz13.cn/lizhijiaoyu/2912.html
2、今日高密数字报刊 2011.1.11
3、 http://www.zcqz.net/deyu/ShowArticle.asp?ArticleID=82
4、(美)布鲁克斯戈尔兹坦冯克芸,陈世钦译{M}挫折教育让孩子受益一生2010,10,1 P、120-127
5、 www.ncyzzx.com 豫章中学网 2011.3.1
6、 http://bbs.tiexue.net/post_4861679_1.html
7、 http://bbs.tiexue.net/
8、梁启超{M}《饮冰室合集》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从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成因看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
下一篇论文:通识教育理念视角下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素质教育论文
最新素质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