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复习了“简单统计”后,我让学生根据本节的知识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一道练习题,结果有一位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下面是上学期某同学的数学成绩与本班数学平均成绩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2)想一想可以用哪些统计图来分析比较上面这些数据?
(3)你是怎样设计统计图的?
(4)从统计图反映的情况来看,你对你自己这几次的数学成绩有什么评价,你进步了吗?你有什么想法要与同学说?通过这样的自主性作业,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巩固,而且对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自主建构,使自己的数学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四 设计数学作业要具有生活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知识生活化”其目的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数量的抽象及应用过程,并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因此要求教师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的需要出发,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教学。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
(1)寻找“生活原型”。数学,在本质上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概括。数学知识都可以在显示生活中找到其“生活原型”。这将有助于消除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触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例如,我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这样设计课堂上作业:爸爸对儿子说,“我像你那么大时,你才4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就79岁。”那么,现在爸爸多少岁?儿子多少岁?显然,爸爸与儿子之间的年龄差距是一个不变量。通过分析知道,这个年龄差既等于儿子的年龄减去4岁,也等于79岁减去爸爸的年龄。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个未知数x、y,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这就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
(2)捕捉“生活现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服务于数学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一元二次方程时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学校准备在教室后面的场地边建一个面积为50平方米的长方形自行车棚。一边利用教室后墙,并用已有总长为25米的铁围栏。请你设计,如何搭建较合适。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主动学习。从而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设计“生活情景”。注重设计一种生活情景,为学生提供情景化的知识背景,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激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尺规作图”时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在旷野上,一个人骑马从A地到B地,半路上他必须在河边饮马一次(A、B两地在河的同一边),他应该怎样选择饮马点才能使所走的路程最短。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尺规作图”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使“作垂线”、“轴对称”与生活实例有机结合,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平时,教师若能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勾勒出生活画面,创设生活情景,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五 设计数学作业要具有探索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免费论文网。”探究就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数学原型的启发下,归纳、推理、探究出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掌握初步的探究方法,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可以培养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二次函数y=ax +bx+c( a≠0)后,为了巩固二次函数的图象与a、b、c之间的关系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如果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2并且顶点坐标在第一象限,那么a、b、c应取何值?你确定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这是一道答案具有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题目,学生只有通过探究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见性才能完成的。
总之,“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赋予了数学教学全新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让学生乐于作业,对教师来说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必须要多动动脑,设计巧妙的方法和新颖的形式,化“枯燥学习”为“愉快学习”;以教师的修养和魅力,化“乏味作业”为“喜悦期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作业,让我如何说爱你?为了让学生说:“作业,我爱你!”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感受到作业的快乐,让教师也感受到作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探究教学论》,靳玉乐,西南师大出版社.
[2]《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霍益萍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