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不能“调运”和“使用”的货物,学习和积累知识好像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高效课堂,数学,“周转”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变成了不能“调运”和“使用”的货物,学习和积累知识好像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少兴趣和信心。笔者认为,数学知识的运用,首先应该是用来获取获取新的知识,再次是运用新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新问题。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有用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会解一些纯数学的问题,更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数学意识,善于用数学视角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重视数学知识的“周转”,从生活中引出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再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落实于解决生活实践问题。论文检测。
1、注重联系实际,引入数学知识
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时,启发学生共同观察:绍兴黄酒的标签上写着:酒精度≥16.5%,这表示什么意思?在财经报道中:今天股票上涨8个百分点,如何理解?在商场门口广告,某某品牌服装一律“八折”出售,这是什么意思?需要在引入环节,提供大量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储备,再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百分数”的数学问题。当学生全面理解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后,要求学生讨论现实问题:某小组有18人参观展览馆,售票窗口写着:“每位票价10元,20张以上购团体票打八五折。”请同学们思考,怎样买合算?要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应用意识,在不同的方案中选择最优化的方案。
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引出这样一个生活问题:小明买来5本写字本,每本3角,又买来5本英语抄写本,每本4角。小明买这两种作业本共用了多少钱?学生说出了两种不同的算法:(1)先算5本写字本的钱数,再算5本英语抄写本的钱数。(2)先算一本写字本和一本英语抄写本的钱,再算5套的钱。论文检测。学生们在教师提供的生活实例引导下,兴趣盎然地解答问题,逐步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来历,更明白了“乘法分配律”的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实践中。
2、注重思考过程,活学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在加工,创造性地设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结合生活实际的留有空白的习题。教师出示:红星小学四年级三位学生跳远成绩单:
学生 |
A |
B |
C |
成绩 |
3.84m |
4.02m |
3.□9m |
师:你能知道些什么?
生1:B是第一名。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C的成绩不知道,怎么知道B是第一名呢?
生2:B同学成绩是4.02米,超过4米,而A、C同学都是3米多,4米不到一点。
师:这样看来,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什么?怎么比?
生: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
……
师:那谁是第二名呢?如果A是第二名,C跳几米?
学生讨论 ……
学习材料的空白,却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结果多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场景中,展开了有效的思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圆规是人们画圆的工具。为更好地让学生活学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不被工具所束缚,要让学生跳出既有的圆规,让学生根据圆的特征自己“发明”生活中的“圆规”,教学中,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实际问题。师:刚才我们用圆规画了很多的圆。现在体育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半径20米的圆。还能用圆规吗?该怎么办呢?
生1:不能用圆规了,因为我们没有两脚之间距离可以达20米的圆规。
生2:我们可以用一根20米的绳子,一个人站着不动,另外一个人拉着绳子跑一圈,就得到这样的圆了。
师(视频呈现):这个方法与圆规画圆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生:一个人站着不动相当于针尖,确定了圆心,另外一个人拉着绳子就相当于两脚之间的距离,确定了半径。
师: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墨子说过:“圆,一中同长也!”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一中,就是一个圆心,同长,就是相同的半径。论文检测。
师:这是对圆的最朴实的描述,也正是圆规的设计原理,是我们用绳子画圆的依据。课堂中教师这样的引导,不但训练了学生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帮助学生抽象出圆的本质。
3、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指导实践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创新,他们的学习难免会有错误,需要在不断的完善中逐渐成长。当学生刚学了一些新的内容,就要给他们提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内容,让他们思考与实践,这样不断的反复才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懂了。我们从生活实践中引出数学知识,抽象数学本质后,又必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当学生了解圆“一中同长”,“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的特征后,提供现实生活图片,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如轮胎为什么一定是圆的,为什么轮轴应装在圆心上?街市上看耍猴子的人群为什么会自然围成圆形?会议桌、水塔为什么大多是圆的?轮胎用圆形,目的是使车辆行驶起来比较平稳,轮轴到轮胎皮之间的距离随时都一样;圆上到圆心的距离就是半径,人群观看耍猴的人,猴子处在圆心位置;生活当中很多物体选用圆形,为的是省料,或增加体积等。这样学以致用的提问,促进学生对圆的有关知识的反思,有利于学生深度理解。
奥苏伯尔曾指出“从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为实现数学课堂的“轻负高效”,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唤醒“经验”;另一方面要在一些习以为常的数学生活问题上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引起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思考,强化数学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之间的联系,在平时教学中,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得到“周转”,巧妙引导和运用,帮助学生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生成新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