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关键的部分,实习教师如何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本文提供了三点入门经验供他们参考。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关键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教学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实习教师,课堂教学,入门经验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关键的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落实备课、教具、教学手段(如实验实习实践、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各个环节。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存在诸多变量或不可测因素,教师要想在这样一个动态环境中始终保持积极的主导作用并非易事,尤其是初登讲台的实习教师,更可能因为课堂实际情况与课前准备内容和预期效果相去甚远而手足无措,造成课堂教学的失败。
被誉为“当代毕升”的王选先生曾指出,成功需要“绝招”。课堂教学也大致如此。课堂教学涉及的因素较多,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也很多。兵法中讲究“正兵迎敌、奇兵制敌、余兵候敌”,意思是:首先要有训练有素的正规部队挡住进攻之敌,大量消耗敌方的有生力量;继而派出奇兵打击敌方的致命弱点,扰乱其部署使其不能组织有效抵抗;最后还要余下充足的预备队,或者在关键时刻发挥尖刀作用,或者应对各种不测,或者给敌方最后的致命一击。受此启发,结合多年教学和指导教学实习的经验,我们相应总结了三点经验(或称为“三招”)供实习教师(或青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入门参考。
一、正招:确保教学内容的正确性
人们常说“一俊遮百丑”,强调了事物关键性质的重要性。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这个“俊”字就是指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即:教师必须确保在授课过程中不犯科学性和原则性的错误,当然更不能犯低级的常识性错误。这对于提高教师的权威作用至关重要。不少教师可能教学艺术并不丰富,教学理念也乏善可陈,但由于做到了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加上富于爱心),还是得到了多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教学效果也不差;相反,一个总是被学生的质疑和蔑视包围着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信心和能力把课堂教学搞好的。
为了不在课堂上出问题,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备课,对授课内容及其相关背景知识滚瓜烂熟,对相关应用前景、实践特色及局限等延伸内容心中有数。然而,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正确性并不容易。
首先,人类存在各种认知局限,这种局限性或多或少会投射到教学内容上, 即隐含着对事物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和判断,表现为知识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其次,从操作层面来看,错误是难以避免的。至少,由于紧张、遗忘或注意力的暂时游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错讲、错写、遗漏或实验操作出错的情形;第三,对于科学的总体态度和现实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对于科学,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精神;而另一方面,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以真理的传播者、捍卫者形象出现的,如果教师反复(并不需要太多次)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不知”、“出错”,难免不被学生断定为“无知”、“无能”!一个“无知”、“无能”的教师又怎能胜任教学呢?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无知”是不允许和不能原谅的,这类问题的根本解决依赖于提高教师素质,以及在课前扎实备课,并且充分考虑到知识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追求真理毕竟是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论文发表。不过,据调查,现实教学中所谓的“无知”表现更多的是由于教师缺乏教学艺术所致,如果正确处理“暂时想不起来”和“无知”的关系,善于开动脑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对此,经验丰富的教师大多能够及时“救险”,比如采取“缓兵之计”,先请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自己也思考,并及时想出结果或对策,从而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反之,一些经验不足的实习教师或新教师则往往在学生提出疑问或实验现象没有如期出现时陷入沉思,课堂变得沉闷,使整个课堂教学显现不和谐,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也损害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继而影响到后续课的正常进行,因此一定要减少或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二、奇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兵法中常常说“出奇制胜”,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在高校,由于职称指挥棒越发指向论文、课题、项目研究等“硬指标”,对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研究等所谓“软指标”相对忽视,加上教学独立操作性强,教学经验交流少,少数教师在教学多年后仍然不能掌握和熟悉教学规律、熟练运用必要的教学技巧,往往比中小学教师更明显地使教学呈现“满堂灌”特点,课件的不当应用(变相的照本宣科)有时更强化了这一问题。论文发表。
认知心理学 [1] 和现实表明,学生常常是因为对教师本人感兴趣从而喜欢某一课程的(否则就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力),而对教师本人感兴趣首先是喜欢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非课堂表现可以起辅助作用),除了形象、气质、精神面貌等可视可感的因素外,非常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的趣味性。毫无疑问,没有人喜欢听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论文发表。
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教师风趣幽默的言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及充满乐趣的教学组织等,最根本的要求是教师本身就是幽默和激情的源泉。显然,教师如果自己对本专业本课程都缺乏兴趣,上课全靠东拉西扯,又怎能指望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呢!
举例来说。比如数据处理中“置信度、置信区间”的概念,如果仅把它视作一个普通的数学术语来讲就会流于呆板。形象的讲授方法如下:
请看以下问答:一位警员向警长报告说,罪犯已经被发现。警长问罪犯在哪里,警员的回答分别可能是:(1)在宇宙中(2)在太阳系(3)在地球上(4)在亚洲(5)在中国(6)在某省(7)在某市(8)在咱们班上(9)就是你(指着某位同学)。这些说法可靠性有多大?
这里,警员报告的范围即“置信区间”、可靠性即“置信度”,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而对警长来说,他最愿意听到的消息是“最小的范围、同时是最大的可信度”(即罪犯就是在某地的某人)。对于一组数据的要求往往与此相同。
这种讲授方法耗时不到十分钟,但效果相当满意,学生对于数学的畏惧心理消失了,相反感到十分有趣,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
三、余招:注意教学的节奏性
兵法中强调预备队的重要性,同样,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做预留,包括:
1. 预留时间。不要把课堂时间全部占满,内容也不要太过紧凑,而是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以防止学生疑问较多或实验出现差错时因为答疑或调整实验而干扰了总体教学进度,同时要让学生有练习和思考的机会。诺贝尔奖得主卢瑟福就曾经批评他的一位学生整日整夜忙于实验而无暇进行充分的思考。现实工作中不少教师就是因为没有预留时间,在出现上述问题时显得语无伦次、手忙脚乱,草草收场。
2. 预留内容。课堂教学固然需要设计 [2] ,但不是机械地按照大纲走,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很多细节不可能在事前全部预测到,只有课前多准备内容和材料,根据学生具体的接受状况随时予以调整,接受速度快就多讲,反之就少讲精讲。那种连一个细节都事先做在教案中的所谓教学安排既不现实,也违背教学规律。教学安排总的说来宜粗不宜细。
3. 预留手段。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多准备一些教学手段、教学方案以备调整之用。再好的教学手段用久了也会让人产生疲惫,应该注意推陈出新。
以上预留都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节奏性,这种节奏性既符合人们接受新知识时 “学习-吸收-再学习-再吸收”的基本规律,也使整个教学组织充满张力,显得镇定自若、繁而不乱,富于美感。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 “正确性、趣味性、节奏性”不仅是青年教师的入门要求,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但是,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资源、管理、建构 [3] 、情感、师生的身心规律 [4][5] 等各个方面,传统课堂教学从实践到观念都存在一定问题 [6] ,如果仅仅关注教学技巧、教学艺术,就可能犯形而上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程素萍.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2(2):60-62
[2]徐银燕.教学设计的概念以及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2(2):100-102
[3]黄晓学,李玉琪.数学认知建构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数学教育学报(J). 1999(5):76-79
[4]唐智松.论现代教学手段的负面作用.电化教育研究(J).1998(4):19-22
[5]卢巍.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建构”教学模式.当代教育科学(J).2003(4):35-37
[6]徐建敏,管锡基.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出路.当代教育科学(J).2003(4):37-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