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研制测量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量表。采用初测量表在西南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随机测查349名大学生,对回收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正式量表对西南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61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将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分半处理,将其中一半的数据作为验证性因素分析;另一半数据作为交互效度分析。3个星期后,量表重测信度为.8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量表由4个维度构成,分别是上台恐惧,社交交流恐惧、小组交流恐惧和交流自信。交互效度的检验表明该量表具有测量恒等性,可使用于大学生不同样本的测量。
关键词 面众交流恐惧 上台恐惧 交流自信 社交交流恐惧 小组交流恐惧 大学生
1 引言
交流恐惧是一种对与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它对个体的学业和生活具有消极影响(McCroskey,1977,1978)。具有交流恐惧的个体易感到羞怯、不适应,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Watson,Monroe & Atteerstrom,1984)。高交流恐惧的学生倾向于逃避需要交流的课程(Daly,Shamo,1977)。周永红(2004)等人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具有高度的交流恐惧。王洪礼、胡寒春(2006)调查表明大学新生的交流恐惧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交流恐惧问题不可漠视。在美国,社交恐惧在人群中占12%-13%,使得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率仅次于抑郁症和酒精依赖,成为美国第三大心理障碍(David,刘兴华等译,2004)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目前国内外测量交流恐惧的工具以交流恐怖自陈量表(PRCA-24)(McCroskey,1982)和演说者信心自评量表(PRCS)(Paul,1966)为主要代表。两类量表各有侧重,PRCA-24是测查小组讨论,会议讨论、演讲和两人间交流恐惧,其条目主要反应个体感受交流恐惧的主观体验。PRCS以评定演讲自信为主,其条目主要反应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通常是对“演讲焦虑”的测量。如果是测量人际交流恐惧,则以使用PRCA-24更为适合(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经文献查阅,目前国内尚未发现具有本土化的、公开发表的专门测量大学生交流恐惧的量表,及测量在讲台上讲课、发言、学术报告时的焦虑或恐惧反应的量表。因此,根据大学生的交流情境的特殊性,编制大学生交流恐惧量表对客观、科学地评估、干预、矫正大学生的交流障碍,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大学生交流的现实情景和参考DSM-IV, CCMD-3(2000)中对社交恐惧的定义,本研究对交流恐惧概念进行了扩充、拓展,提出了“面众恐惧”及其所包含的“上台恐惧”两个新的概念。面众恐惧也可称面众交流恐惧,是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际性交流或面对听众、观众进行陈述性交流、伴有思考的发言、回答问题、试教、演讲时,个体缺乏交流自信而表现出一种持续的担心、紧张、害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BBA100019)
怕为基本特征的情绪反应状态,并伴随有回避、逃避与他人交流的行为表现。上台恐惧指在课堂、会场等有听众的场所上台发言或回答问题时产生的恐惧。具有面众恐惧的人在面众过程中,如上台面对听众发言、回答问题,课堂或会场的讨论、提问、即席发言等,常出现缺乏自信、过度紧张、畏惧、心跳加快、脸红、出汗、甚至发抖、言不达意、思维混乱、回忆受阻等现象。过度的面众恐惧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和受教育机会等方面有着负面影响。
社交恐惧的评定主要从四方面入手:(1)特定的社交场合;(2)个体的躯体反应;(3)行为表现;(4)主观体验。这四方面已成为编制社交恐惧量表的依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结合面众恐惧的界定及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具体表现,拟从上台恐惧、社交交流恐惧、小组交流恐惧和交流自信四个方面来编制适合大学生面众恐惧的测量工具。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样本1:整群抽样的方式在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以班级为单位,大一到大四抽取40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349份(男生191份,女生158份),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
样本2:整群抽样方式在云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以班级为单位,从大一到大四抽取76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收回有效问卷619份,将问卷按奇、偶分半,奇数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偶数用于交互效度检验。其中男生252人(占40.7%),女生367人(占59.3%);理科350人(占43.5%),文科269人(占56.5%)。
样本3:3个星期后,从样本2中随机抽取贵州师范大学100名大学生进行重测。
2.2 问卷项目收集
本研究的大学生交流恐惧量表除了参考国外相关焦虑量表外,主要是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来自编项目,量表编制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文献分析。对社交焦虑相关文献及已发表量表进行分析,收集描述恐惧的躯体反应、主观体验、行为表现的形容词和涉及交流恐惧的相关条目。
(2)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贵州大学进行大学生访谈工作与开放式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份。
(3)项目编制计划。由于上台恐惧条目是国内外恐惧量表中所没有的,因此,对交流恐惧进行操作性定义。然后结合对大学生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社交恐惧量表的编制依据,拟定项目双向表,编制53个项目。
(4)初测量表的审定。请3位心理学教授,5位心理学研究生及一名临床心理学医生对初步编妥的量表内容进行评定,以确保项目措辞准确,意思表达明确,使量表具有良好内容效度。
(5)预研究。预测对象是贵州高校400名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49份。对预测量表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初步剔除无效项目29条,剩余24个项目进行正式施测。量表使用5点量表计分,分别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为了保证被试作答的真实性,量表项目编制中随机安排2道测谎题。
2.3 统计方法
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AMOS7.0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和交互效度检验。
3 结果
3.1 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量表的效度
3.1.1 初测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样本1数据对53个条目进行项目分析,然后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斜交旋转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删除一个因素上少于2个题项的条目、因素负荷小于.40的条目、具有双重负荷的条目和意思不属于该因子的条目。最后,抽取3个因素,保留24个条目(见表1)。3个因子的解释变异量达到45.015%。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因子1上的项目根据条目意思命名为上台恐惧;因子2上同时具有小组和社交交流恐惧条目,是否能将这两个内容的条目放在一起还有待于正式施测后的数据分析验证;因子3可命名为交流自信。
表1 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项 目
|
因素负荷
|
|
因素1
|
因素2
|
因素3
|
当我面对大家发言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心跳加快
就要开始演讲时,我发抖出汗
在讲台上试讲的时候,我会感觉到身体的某些部位在发抖
在讲台上讲课时,我感觉双腿发软
在演讲准备时,我一直处于焦虑状态
在会议上发言,我感到手脚颤抖,头脑一片空白
我一想到在讲台上讲课或发言就感到恐惧
我老是害怕忘记我要讲的内容
我与同学们交流时,担心不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在参加小组讨论时感到紧张不安
小组讨论时我经常感觉自己的思维混乱
我在与同学、老师们的交流方面相当差劲
我与老师或领导交谈时,眼光不能直视他们
我因害怕与院系领导、教师交流而回避他们
我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与陌生人交流时,会无缘无故感觉紧张
我会为别人对我的评价感到紧张
演讲的时候我会将眼光看着公众,并给以微笑
我在讲台上讲课或发言时很平静,放松
与异性交谈我通常感到轻松
我对自己的讲课能力很自信
站在讲台上的我能镇定自如地面对同学们的提问
在会上发言时,我非常放松
小组讨论时,我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特征值
解释变异量(45.015%)
|
.811
.706
.674
.651
.638
.459
.457
.432
7.284
31.667
|
.653
.649
.628
.551
.518
.516
.464
.445
.429
1.465
7.368
|
.694
.665
.583
.560
.556
.505
.457
1.375
5.980
|
|
|
|
|
|
3.1.2 正式量表的验证性分析
用第一次施测修改后所形成的正式量表进行第二次施测。获619份有效问卷,按照问卷编码的奇、偶顺序将问卷分为A、B两个部分;对A部分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用B部分的数据作交互效度验证。
SEM(Structural EquationModeling)是将构想的模型与样本矩阵的拟合程度进行检验,常用χ2、GFI、AGFI、CFI、NFI、NNFI、RESM作为拟合指标来判断,一般认为如果RESM在.08以下,其它指标在0.90以上,所拟合的模型是个好模型(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2004)。SEM同时可允许多个竞争模型进行比较。根据本研究量表编制依据,提出5种不同的模型组合。在模型验证分析过程中,发现在不同模型中,由于条目组合不同,各观察变量的负荷都会有所变化,删除负荷低于.50的项目,最终剩余20个条目,然后观察其整体拟合值。从表2中可以看出,模型5的整体指标优于其它模型。由于模型5的因子间关系较强,意味着因子间存在有共同的潜在因素,故考虑作二阶因子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二阶因子到一阶因子的路径系数都很高,说明4个因子受到一个共同的交流恐惧因素的影响。
表2 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验证性分析结果比较
模型
|
CMIN/DF
|
RMSEA
|
GFI
|
IFI
|
NNFI
|
CFI
|
PNFI
|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
2.118
1.984
2.027
1.745
1.618
|
.060
.057
.058
.049
.045
|
.886
.894
.893
.910
.922
|
.894
.907
.904
.931
.947
|
.881
.895
.891
.921
.938
|
.893
.906
.903
.930
.946
|
.735
.743
.736
.754
.753
|
根据模型5,对四因素的组成项目进行检查,各因素上的项目均能按理论构想很好地归类,因此,将四因素分别命名为:(1)上台恐惧。共6条,主要是测查讲课、演讲、讲台发言等情景下的交流恐惧。(2)交流自信。共6条,主要测查个体交流时自信、积极反应,主要测查个体在社交、小组讨论和上台等情景下,积极应付交流恐惧的能力。(3)小组交流恐惧。共5条,主要是测查在小组、会议讨论、发言时的交流恐惧。(4)社交交流恐惧。共3条,主要测查与他人的人际交流(见图1)。

注:W交流恐惧F1交流自信;F2上台恐惧;F3小组交流恐惧;F4社交交流恐惧
图1 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四因素二阶模型完全标准化解
3.1.3 正式量表的交互效度
将验证性分析所得模型用另一样本进行验证,如果该模型能适合于不同的样本,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交互效度。用样本2,B部分的数据,以文理科分组,设定因素载荷相等、协方差相等和残差相等3个模型办事恐惧,作交互效度验证分析。以模型间各项拟合指标的卡方值检验是否显著来判断模型间是否恒等。各模型的拟合指标输出结果见表3所示。表3列出了各模型的卡方值比较,模型间的卡方值显著,由于卡方值受样本影响,因此,模型是否适配还需要参考其它指标(吴明隆,2009),如RMSEA,GFI,TLI,CFI,IFI等。整体而言,除卡方值、GFI(< .90)未达到模型适配标准外,其余统计值TLI,CFI,IFI均大于.90,RMSEA小于.05,表示假设的模型与观察数据是适配的,模型测量恒等性是可以接受的。
表3 模型拟合值摘要表: CMIN、GFI、 IFI 、TLI等
模型
|
CMIN
|
DF
|
P
|
RMSEA
|
IFI
Delta2
|
TLI
rho2
|
CFI
|
未限制模型
测量因素模型
结构协方差模型
测量残差模型
饱和模型
独立模型
|
489.652
512.337
514.499
532.898
.000
2247.893
|
332
348
352
376
0
380
|
.000
.000
.000
.000
.000
|
.039
.039
.039
.037
.126
|
.918
.914
.914
.916
1.000
.000
|
.903
.904
.906
.915
.000
|
.916
.912
.913
.916
1.000
.000
|
表4-6是嵌套模型比较。从3个表中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那种设定模型为正确的,模型间的卡方值差异均大于.05(P > .05,差异不显著),模型测量恒等性可接受,模型因素效度稳定。以测量因素模型为例,假定测量因素模型为正确模型,结构协方差模型增加的卡方值等于2.161,P = .706 > .05,差异不显著,两个模型可以视为等同模型。同理,测量残差模型增加的卡方值等于20.561,P = .843 > .05,差异不显著,两个模型可以视为等同模型。若测量因素模型具有跨组效度,则结构协方差模型与测量残差模型也具有跨群组效度。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